帐篷里的老式收音机突然发出刺啦声,小桃的平板屏幕“叮”地弹出条推送,蓝光映得她眼尾发红。
陆远正往灶里添柴,火星子“噼啪”溅在围裙上,他刚要拍,就听见小桃倒抽一口冷气:“老陆,看这个。”
他凑过去时,凌霜已经从帐篷角落转过来,战术靴在泥地上碾出个浅坑。
屏幕上的公告标题像根烧红的铁签子——《关于“民间灶火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公示》。
申报单位那一栏,“文化溯源委员会”七个字烫得人眼睛疼。
“关键词提取完毕。”小桃的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眼镜片后的瞳孔缩成针尖,“‘和谐’出现12次,‘传承’9次,‘观赏性’7次……”她突然顿住,指甲重重敲在“觉醒”二字的空白处,“全文3876字,没有‘觉醒’,没有‘抗争’,连‘七九年锅具销毁事件’提都没提。”
帐篷外传来老支书的咳嗽声,接着是几个传火者挤进来的动静。
扎蓝头巾的王婶把竹编饭盒往桌上一放:“好事啊!咱这灶火能上国家名录,往后谁还敢说咱们是乱烧?”戴鸭舌帽的年轻后生搓着手:“我二舅在县文化馆,说评上非遗每年能拨二十万经费,咱正好修修那口破锅——”
“修锅?”陆远突然笑了,笑得围裙带子都跟着颤。
他抄起案上的《百家灶纪》,书页哗啦翻到某一页,“老张头用铝盆煮雪水的故事在这儿,李奶奶靠锅底焦香梦见亲娘的语音在后台躺着。你们说,这二十万是够给铝盆镀层金,还是够给李奶奶的梦贴个标签?”
帐篷里静得能听见山风钻过帆布的哨音。
凌霜靠在帐篷杆上,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战术刀鞘——那是她从前执行任务时总摸的动作。
“三年前他们砸锅,说‘影响市容’;现在要收编,说‘传承文化’。”她声线像淬了冰的钢丝,“当年销毁记录的是他们,现在要给咱们写传的也是他们。”
小桃突然把平板转向众人,屏幕上是申报材料里的照片:穿蓝印花布的姑娘捧着冒热气的瓦罐,背景是扎着红绸的灶台——可陆远认得那口瓦罐,是上个月邻村嫁闺女时借来摆拍的,罐子里装的根本不是村民常煮的野菜粥,是节目组塞的红枣莲子羹。
“归灶礼被写成‘传统婚俗改良版’。”小桃的声音发颤,“可归灶礼是啥?是七九年之后,每个被收走锅的家庭,在除夕夜里用瓦片搭个小灶,给祖宗磕个头说‘锅还在,家没散’!”
王婶的蓝头巾滑下来半角,她盯着照片里假模假样的红绸,突然抓起桌上的搪瓷杯灌了口茶——那茶是陆远今早煮的野菊花茶,此刻却烫得她直咧嘴:“合着他们眼里,咱们的日子就是戏台上的段子?”
陆远没接话。
他转身走向临时搭的木桌,桌上摆着块缺了口的旧锅片,是昨天老支书从自家房梁上掏出来的——那是七九年抄家时藏下的,锅底还留着半道被铁锤砸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