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请先生剖析。(1 / 2)

赵天成摸了摸下巴。

沉吟道:“最优解?很难有完美方案,但可以有比坑杀好得多的策略。比如,可以效仿当年秦穆公处理崤之战的晋国俘虏,或者一些草原部落的做法。首先,甄别将校和普通士卒,将官、贵族可以扣押甚至处决一部分以削弱其指挥体系,但大部分普通士卒……可以采取‘分批消化’、‘以俘制俘’。”

“具体而言?”扶苏急切地问。

“一,可胁迫赵卒立下盟誓,然后将其打散,分批押解回秦国内地,分散到各个急需劳动力的地方去修渠、开路、垦荒。严加看管,但给予基本生存条件,承诺若干年劳役后或可恢复自由身甚至赐予田宅。这样既利用了劳动力,又避免了集中管理风险,还给了这些人一点盼头,减少了赵卒的反抗意志。”

“二,可以挑选其中部分降卒,许以好处,编成‘仆从军’或‘工兵营’,让他们去攻打其他不服从的赵国城池或参与其他战役。用赵人打赵人,既能消耗赵国力量,又能分化降卒。”

“三,最关键的是,要释放一个信号:投降不杀,甚至有机会活命乃至获得好处。但抵抗必死无疑。这就在后续的战争中,为敌人设立了一个清晰的‘选择框架’:顽抗到底,如长平赵军之下场;投降,则有一线生机。这能大大降低未来攻城略地的阻力。虽然管理成本高,风险也存在,但比起激起的全民死战意志,长远看,统一的总成本可能会更低。”

扶苏听得心神激荡,仿佛看到了另一条历史轨迹的可能性。

他喃喃道:“分化瓦解,予人希望,震慑与怀柔并施……而非一味杀戮……此策,确比武安君之举更为深远。”

“当然,”赵天成泼了盆冷水,“这需要极强的管理能力和后勤支撑,对统帅的掌控力要求极高,弄不好也会玩火自焚。但比起直接坑杀,无疑是更具博弈思维的选择。”

扶苏消化了片刻,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关乎秦国的基本国策。

“先生,再请教一例。我大秦自孝公以来,行商君之法,奖励耕战,论功行赏,军功授爵。此策使我秦国力日强,终至一统。此政策之成功,是否亦暗合博弈之道?”

“当然!”赵天成肯定道,“商鞅变法,本质上就是设计了一套极其精密的‘激励相容’机制,或者说是一场宏大的‘协调博弈’和‘承诺博弈’。”

“怎么讲?”

“它给所有的秦人设定了一个清晰无比、且看似公平的‘上升路径’——想获得地位、财富、荣耀吗?去战场上砍敌人的脑袋回来!砍得越多,赏赐越厚,爵位越高。同时,对怠于耕战、违法乱纪者,处以重罚。这就把国家的目标和个人的追求完美地捆绑在了一起。”

扶苏点头:“确是此理。”

“这就是‘激励相容’。”赵天成解释道,“让每个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恰好也实现了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为了自己的爵位田宅,会拼命作战、努力生产。国家不用天天拿着鞭子后面催,他们自己就会卷起来。这比单纯靠道德说教或者恐怖统治要高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