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借古喻今(1 / 2)

他指了指那快要见底的陶钵,里面红亮的肉汁都快要凝固了。

“所以说,这好吃玩意儿,是他穷困潦倒、倒霉透顶的时候憋出来的大招。所以说啊,人哪,顺境的时候吃吃喝喝不算本事,逆境里还能苦中作乐,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照顾得挺好,甚至搞出点创造性的东西,那才叫活得明白,是真豁达。”

赵天成这番话看似随口说笑,却隐隐含着某种通透的人生哲理。

扶苏听得若有所思,李由也暗自品味,觉得这种态度与法家推崇的坚韧刻苦似有不同,却又别具魅力。

“在黄州,他倒是没闲着,精神世界丰富得很。”

赵天成继续道,语调也扬高了些。

“写了好多流传千古的好文章好诗词。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那时候写的。那首《念奴娇》开篇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啧,写得是挺带劲,气势足!”

他随口吟出的这完整的上阕,气势磅礴,意境深远,那浩瀚的时空感、历史的苍凉感与英雄的豪迈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极其强大的文学感染力,如同巨浪般冲击着听者的心灵。

扶苏和李由同时身躯剧震!

扶苏是彻底震撼于那词句中蕴含的宏大历史视野和奔放豪迈的情感,这与他所熟知的《诗三百》的质朴醇厚或楚辞的瑰丽奇幻截然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极其动人的文学境界和美学体验。

他仿佛看到了那滚滚东流的大江,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巨响,感受到了历史长河的无情与英雄辈出的壮阔。他忍不住喃喃重复,声音都有些颤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山如画…好!好一个江山如画!此等气象,此等胸怀…”

李由则是震惊得几乎失语,手中的筷子再次掉落而不自知。

他是楚人,对音韵文辞天生敏感,审美极高。

这短短一阕词,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高昂,语言之精炼磅礴,意境之深远苍茫,完全超乎他的想象,甚至超越了他所能理解的文学边界!

父亲李斯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语言犀利见长,但论及文学本身的感染力、想象力和那种直击灵魂的审美冲击力,与此词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这…这真是凡人所能写出的?

若真是万年之前之人所作…那所谓的宋朝,文风竟已昌明、辉煌至此?

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和…自卑。

蒙海文学修养稍逊,但也能感受到那词句的不凡和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只觉得一股豪气自胸中涌起,忍不住用力一拍大腿,大声赞道:“真好!听着就觉痛快!好像千军万马在眼前冲杀一样!先生,这词写的是打仗吗?”

赵天成瞥了他们一眼,对造成的效果很满意,嘿嘿一笑:“算是吧,借古喻今,抒发感慨。后来朝廷政局反复,像翻烙饼一样,他又被起用,官做得还不小,一路做到翰林学士知制诰,差不多是皇帝的首席秘书,专门写诏书的,还做过皇帝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