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东坡肉(2 / 2)

听到“科举”、“糊名誊录”、“一切靠文章说话”、“欧阳修避嫌”、“放出一头地”这些细节,虽对“宋朝”制度完全陌生,但已能隐隐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大秦当下氛围的文治气息,以及苏轼初露锋芒时那耀眼夺目的才情。

他不由得微微颔首,听得更加全神贯注。

“中了进士就开始当官呗。”赵天成继续道,语气轻松得像在说隔壁老王的趣事。

“不过这苏东坡的官运啊,嘿嘿,跟他做的肉一样,起起伏伏,有滋有味,但也烫嘴得很,一不小心就烫一嘴泡。”

“那会儿宋朝朝廷里正搞‘王安石变法’,新旧两党斗得跟乌眼鸡似的。苏东坡这人吧,脑子活,看问题透彻,他觉得新法想法是好的,但有些条款执行起来太急太猛,用人也不当,容易坑老百姓,他就上书反对。得,这下得罪了掌权的新党,被排挤得不行,自己觉得没意思,就请求外放,去了杭州、密州、徐州这些地方当地方官。”

“到了地方上,他倒干得风生水起。修水利、救灾民、搞建设,是个实干家,完全不像是只会耍笔杆子的文人。”

“在徐州那会儿,碰上黄河决口,洪水围城,水深都快没过城墙了,人心惶惶。他愣是穿着草鞋,拄着木杖,带着全城百姓和军队抗洪抢险,在城墙上一住就是几十天,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硬是把城池保住了。怎么样,有点本事吧?文武双全!”赵天成竖起大拇指。

扶苏听得眼中异彩连连,脸上泛起兴奋的红光。

他自幼受推崇仁政爱民、经世致用,苏轼这般既有惊世文采又能临危不乱、务实干练的官员形象,几乎完美契合了他心中的贤臣模板。

他忍不住击节赞道:“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保境安民,真乃社稷之臣也!文武兼修,方为大家!”

赵天成嘿嘿一笑,话锋一转:“社稷之臣?麻烦还在后头呢。后来他又被调回中央,结果又因为写诗作文,管不住嘴,发牢骚,讽刺新法执行中的弊端,被新党那帮人抓住了把柄,断章取义,说他‘谤讪朝政’、‘指斥乘舆’,这可是大逆不道的罪过。”

“就被抓起来了,关进了御史台的监狱乌台,严刑拷问,折腾了好几个月,差点掉了脑袋。当时鼎鼎大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李由轻声重复,眉头紧锁。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之子,他深知文字获罪的厉害,秦律中亦有“诽谤者族”的严苛条款,但听到因诗文获罪、下狱拷问,仍觉心惊肉跳,同时也隐隐觉得这与大秦的某些做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呢?他死了吗?”蒙海听得入神,急忙追问,他更关心故事的起伏和结局,心都揪起来了。

“后来啊,算是他命大,宋朝那会儿有个不成的规矩叫‘不杀士大夫’,加上曹太后,就是皇帝祖母和不少元老重臣包括他的死对头王安石都替他求情,说人才难得,皇帝宋神宗自己其实也挺欣赏他的才华,也没真想杀他,就把他贬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是个闲散小官,没实权,还受地方官监视,相当于软禁。”赵天成道。

“就是在这黄州,他钱不多,官俸微薄,一家老小要吃饭,嘴又馋,发现当地的猪肉特别便宜,‘价贱如泥土’,富贵人家不爱吃,嫌贱,穷人家又不懂得怎么做才好吃。”

“他就自己研究,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就这么捣鼓出了这‘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