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171章 第49种死法:被庸医耽误的父子皇帝1

第171章 第49种死法:被庸医耽误的父子皇帝1(2 / 2)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精力无穷、身体强健的年轻皇帝,其结局却充满了令人费解的迷雾。”朱迪钠的声音引入了悬念。

“正德十五年九月,明武宗南巡至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一带)。他一时兴起,学着渔夫的样子,自驾一条小舟在积水池中捕鱼。”天幕上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朱厚照兴高采烈地站在窄小的船头,手持渔网,左右摇晃。突然,船体失衡,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这位“威武大将军”噗通一声,栽入了水中。

“虽然侍卫们反应迅速,立刻将皇帝救了上来,看似有惊无险。但事情从此就转向了诡异的方向。”朱迪钠的语气凝重起来,“史载,明武宗自此‘遂罹疾’,身体开始出现严重问题。更令人不解的是,这场落水引发的疾病,竟然迁延不愈,拖了整整一年多!”

画面中,曾经生龙活虎的明武宗,变得日渐憔悴,缠绵病榻。与之前那个能驰骋沙场、彻夜狂欢的皇帝判若两人。

“这就非常奇怪了,”“逻辑鬼才”忍不住发弹幕,“一个三十岁出头、正值壮年、且常年习武、身体素质极佳的皇帝,一次落水,即便受了风寒,以宫廷的医疗条件,何至于拖上一年多都无法康复,最终竟至不治?”

“从正德十五年九月落水,到正德十六年三月驾崩,这漫长的治疗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疑点。”朱迪钠总结道,“明武宗之死,就像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一样,在终点处,画上了一个巨大的、令人困惑的问号。一个活力四射的生命,为何在一次看似普通的意外后,便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亡?”

“家人们,如果说明孝宗的英年早逝,尚且可以归咎于古代医疗水平的局限,或是他本人因操劳国事而体质亏损。那么,他儿子明武宗的死,连同其治疗过程中的一系列诡异之处,就将一个关键人物清晰地推到了历史聚光灯下,让之前的‘偶然’变得无比可疑。”

朱迪钠说着,在天幕上并排展示了两份太医院的诊疗记录。一份来自弘治十八年,一份来自正德十六年。在两个不同的时间、为两位不同的皇帝进行的关键诊治记录上,御药房首席长官的签名栏里,赫然是同一个名字——刘文泰。

“看,就是这位太医,刘文泰。”朱迪钠用光标圈出这个名字,“在弘治朝,他官居御药房首席,是直接为明孝宗朱佑樘诊病开方的核心太医之一。而当十五年后,明武宗朱厚照落水染疾,缠绵病榻的一年多里,这位刘文泰,依然活跃在最高级别的医疗团队中,并且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本身或许不算什么,太医世家,子承父业,服务两朝帝王也算正常。但关键在于,”朱迪钠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他为这两位皇帝诊治的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了不合常理的疑点。”

他首先指向明孝宗的记录:“孝宗皇帝起初只是‘偶感风寒’,并非急症绝症。以刘文泰为首的太医们,给出的治疗方案却似乎并未遏制病情,反而在几天内让皇帝‘病症大作’,迅速走向不治。这中间用了什么药,剂量如何,是否存在误诊或用药不当?史料语焉不详,但结果就是,一位三十六岁、正值壮年的皇帝,在一场感冒中轰然倒下。”

接着,她的光标移到明武宗的记录上,声音提高了几分:“而到了明武宗这里,疑点就更大了!正德皇帝落水受惊受寒,固然凶险,但以其三十一岁的年纪和一向强健的体魄,何以调养一年有余,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虚弱直至身亡?”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朱迪钠放出了一段《明武宗实录》的原文,“记载明确写道,武宗在病重期间,曾对自己服用的药物产生强烈怀疑,甚至亲口对身边近侍表示:‘药饵不当,朕欲易之,并更医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药不对,朕想换药,顺便把太医也换了!’”

天幕下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一个皇帝,在生命垂危之际,清醒地表达了对主治太医和所用方剂的不信任!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堪称明清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幕!”朱迪钠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武宗这个完全合理、甚至可说是求生本能的要求,竟然被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驳回了!杨廷和以‘圣体末宁,不宜轻动医药,恐扰圣虑’、‘所用皆天下名医,精择良药’为由,劝慰(实为拒绝)了皇帝,最终,武宗没能换成太医和药方,继续在刘文泰等人的‘精心’治疗下,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一位是‘感冒’速死的仁君,一位是落水后经年不愈、欲换医而不得的顽主。父子二人,死因不同,性格迥异,却都在壮年殒命,并且生命最后时刻的医疗负责人里,都有刘文泰的身影。而当后一位皇帝明确表示不信任时,这位太医竟能在文官领袖的‘保护’下,继续完成他的‘治疗’……”

朱迪钠没有直接下结论,但这一切的“巧合”与“异常”叠加在一起,已然在天幕上下所有人心头,投下了一片浓重而诡异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