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171章 第49种死法:被庸医耽误的父子皇帝1

第171章 第49种死法:被庸医耽误的父子皇帝1(1 / 2)

“家人们,我们继续往下讲。”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仿佛在揭开一段令人扼腕的往事,“那位缔造了‘弘治中兴’,更以一生一世一双人感动了后世无数人的明孝宗朱佑樘,最终却未能逃脱大明皇帝盛年早逝的魔咒。在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这位备受爱戴的君主,驾崩于乾清宫,年仅三十六岁。”

天幕上,一幅对比图缓缓展开,列出了明朝前期几位皇帝的享年与死因,触目惊心:

-明宣宗朱瞻基:38岁去世(史载“无疾骤崩”,疑因家族遗传性高血压或过度服用丹药所致)。

-明英宗朱祁镇:38岁去世(历经土木堡之变、漠北囚徒、南宫幽禁,身心饱受摧残,最终油尽灯枯)。

-明代宗朱祁钰:30岁去世(兄夺门复位后,其“病逝”原因成谜,普遍认为系非正常死亡)。

-明宪宗朱见深:41岁去世(因万贵妃薨逝,悲痛欲绝,绝食殉情而亡)。

-明孝宗朱佑樘:36岁去世(官方记载因“偶感风寒”,病情急剧恶化,最终不治)。

“大家可以看到,”朱迪钠指着这份名单,语气低沉,“除了明宪宗是为情自毁,其余几位,包括我们刚刚讲述的明孝宗,都是在三十多岁的壮年时期便骤然离世。这在大明前中期的皇帝中,几乎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惯例’。”

画面转向了弘治朝最后几年的场景。朱佑樘在灯下批阅奏章的身影显得愈发清瘦,他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常常工作至深夜。

“明孝宗的勤政是出了名的,”朱迪钠解释道,语气中带着敬佩与惋惜,“他努力扭转成化年间的弊政,汰斥佞幸,勤求治理。但长期的过度操劳,无疑极大地损耗了他的健康根基。史书上说他‘忧勤积虑’,没有提及他有什么特别的慢性疾病,但身体底子或许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掏空。”

“关于他的具体死因,”她调出了太医院的脉案与起居注记录,“官方记载非常简略,始于‘偶感风寒’。按理说,对于一位三十六岁的壮年男子,一场风寒并非不治之症。但记载显示,他的病情在短时间内‘病症大作’,迅速恶化,出现‘口吐涎沫,眩晕欲倒’等症状,最终医药罔效。”

天幕上浮现出太医院匆忙进出乾清宫、御药房日夜煎熬汤药的紧张画面,衬托出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一场看似普通的感冒,竟在短短时间内夺去了一位正值盛年、素有仁君之名的皇帝的生命,这本身就显得极不寻常。”朱迪钠总结道,留下了深深的悬念,“无论是因为他本就体质虚空,积劳成疾,还是其中另有隐情,明孝宗朱佑樘的英年早逝,都标志着‘弘治中兴’的戛然而止,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和谜团。他和他父亲一样,似乎都未能挣脱那份笼罩在大明皇室头顶,关于早逝的宿命阴影。”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看着天幕上那份简短的死因记录和那令人痛心的年龄数字,脸色都异常凝重。他们开创的基业,为何传到后世子孙手中,连寿数都变得如此艰难?这仅仅是天意,还是……人祸的开端?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两位雄主心中悄然蔓延。

“明孝宗的早逝,让他唯一的继承人,时年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仓促登基,这便是明武宗,年号正德。”朱迪钠将画面切换到一位意气风发、眉眼间带着桀骜不驯神色的青年皇帝身上。

“与我们刚刚讲述的、性情温和、励精图治的明孝宗截然不同,明武宗朱厚照,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十六帝中,最具‘叛逆精神’和‘玩家’气质的一位。”天幕上快速闪过明武宗种种“出格”行为的画面:他不满足于紫禁城的四方天地,营建了集娱乐、办公于一体的“豹房”;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跑到边关与蒙古小王子打了一仗(应州大捷);他热衷巡游,南下游玩,一路旌旗招展,闹得地方鸡飞狗跳……

“这位皇帝,精力旺盛,行事天马行空,完全跳出了传统帝王的行为规范,让恪守礼法的文官集团头痛不已,却也展现出不俗的军事勇气和旺盛的生命力。”“历史个性派”发弹幕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