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明宪宗朱见深为情所困,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子嗣众多但年龄普遍偏幼的局面。”朱迪钠将画面切换到成化末年的紫禁城,“他去世时,继位的皇三子朱佑樘,年仅十八岁。而这位少年天子的身世,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大明皇室中最具戏剧性的之一。”
天幕上浮现出幽深的宫苑,一个瘦弱的男孩在暗处小心张望。
“关于明孝宗朱佑樘的出生,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氏女史’的故事。”朱迪钠用悬念的语气讲述,“据说,他的生母纪氏,本是管理内库的宫女,偶然被宪宗临幸,怀上龙种。当时专宠后宫的万贵妃得知后,派人前去处置。幸得派去的宫人于心不忍,谎报纪氏是‘病痞’(肚子里长瘤),才保下她们母子。纪氏在冷宫般的安乐堂秘密生下了朱佑樘,在废后吴氏、太监张敏等好心人的帮助下,将这个孩子偷偷藏匿抚养,直到五六岁,因宪宗感叹无子,太监张敏才冒死告知实情。”
“这段经历是真是假,已成历史谜团,”“历史考据党”发言,“但无疑反映了当时后宫在万贵妃阴影下的恐怖氛围,以及朱佑樘童年生活的极度不安和坎坷。”
“然而,正是这位在提心吊胆中长大的皇子,最终被立为太子,并在父亲去世后顺利继位,他就是明孝宗。”朱迪钠总结道,“他的登基,仿佛为之前几十年动荡不安的大明政局,注入了一股稳定和清新的力量。”
“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他在位十八年,史称‘弘治中兴’。”天幕上出现了百姓安居、市井繁荣的景象。
“与他父亲相似的第一点在于,”朱迪钠分析道,“尽管童年充满阴影,但他的性格却出奇的宽厚仁善,待人平和,几乎从不轻易动怒。他与父亲共同造就了成化、弘治年间相对平稳的政治氛围,大明王朝从太祖、成祖的开拓进取,宣德朝的守成,经历正统、景泰、天顺的动荡后,终于进入了一个以内部休养、文治为主的平稳期。”
“在这个时期,一个对明朝中后期影响深远的政治格局彻底巩固下来——文官内阁与司礼监的批红权相互制衡。”“朝堂观察者”解释道,“内阁负责‘票拟’(提出处理意见),司礼监太监代表皇帝‘批红’(最终决策)。同时,锦衣卫、东厂、以及他父亲设立的西厂,这些特务机构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监视网,成为皇帝悬在百官和民间头顶的隐形利剑。皇权通过这套制度,实现了对庞大帝国的精密控制。”
奉天殿前,朱元璋微微颔首,他对特务机构(检校)并不陌生,觉得这套制度若能有效运转,确实能加强皇权。朱棣则更关注内阁与司礼监的制衡,觉得此法甚妙。
“然而,明孝宗与他父亲最相似的第二点,也是他性格中唯一的,但极其强烈的‘逆鳞’——对皇后的深情与维护。”朱迪钠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意味深长。
天幕上出现了一位温婉端庄的女子形象——孝康敬皇后张氏。
“朱佑樘与张皇后是真正的少年夫妻,感情极为深厚。他不仅给予张皇后极致的尊荣,更做出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中独一无二的举动——终其一生,后宫仅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任何妃嫔!”
“我靠!真的假的?后宫只有皇后一个?!”“一根小辣椒”惊呆了。
“这简直是皇帝界的‘大熊猫’!稀有程度SSS+!”“熬夜会秃头”连发惊叹号。
“是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切实履行‘一夫一妻’的皇帝。”朱迪钠肯定地说,“他与张皇后育有二子一女,虽然只有长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和一位太康公主存活下来,但他从未因此广纳妃嫔以充后宫、开枝散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