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网友们为刘文泰的命运争论不休,感慨于若在洪武永乐朝他早已灰飞烟灭时,一条弹幕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反思。
“大家还记得明初的一件旧事吗?”“历史长河”发言道,“洪武年间,皇嫡长孙朱雄英早夭,太祖朱元璋悲痛欲绝,迁怒于太医,处置了不少人。结果仅仅两个月后,马皇后本人就身患重病。”
天幕上出现了马皇后病重,宫人捧着药碗却不敢进献的画面。
“当时,马皇后深知丈夫的脾性,她宁肯拒绝服药,坚持‘死生有命,非祷祀、医药所能益’,也不愿因为自己服药无效而再连累太医们送命。”朱迪钠带着敬意讲述了这段往事,“她临终前对太祖说:‘妾与陛下起布衣,赖陛下神圣得为国母,志愿已足,尚何言?第愿陛下慎终如始,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她至死都在劝谏朱元璋要仁德待下。”
“马皇后的仁慈,在当时那种严刑峻法的环境下,无疑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也保全了许多无辜者的性命。”“道德评判者”发弹幕表示钦佩。
然而,立刻有网友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提出了尖锐的看法。
“马皇后的心是好的,这毋庸置疑。”“政治现实派”话锋一转,“但政治的逻辑,往往不是你对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很多时候,过度的宽纵,反而会被解读为软弱,让某些人觉得有机可乘,甚至肆无忌惮。”
他继续论述:“马皇后此举,加上后来‘仁宣之治’的宽松风气,很可能在无形中为明朝的太医乃至其他贴身侍从(如厨子、近侍)群体,铸就了一块隐形的‘免死金牌’。他们逐渐意识到,只要不是明目张胆的弑逆,即便是因为疏忽、无能甚至可能隐含其他心思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他们所面临的惩罚风险,也远低于洪武、永乐时期。”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缺乏有效且严厉的监督与问责机制。”“制度分析者”补充道,“太医水平世袭固化了,责任心却可能松懈了。反正治不好,甚至治死了尊贵如皇帝者,最坏的结果似乎也就是流放充军,性命无忧。这种成本与收益的极端不对称,如何能保证他们竭尽全力、如履薄冰?”
“所以,我认为,”“政治现实派”总结道,“马皇后有她的道理和慈悲,但过犹不及。在涉及帝王性命和国本安危的事情上,保持一定的威慑和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追责,是必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而绝对的安全感,同样会导致绝对的懈怠与渎职。后世对太医乃至宦官集团的过于宽纵,未尝不是肇端于此。”
这番讨论,让奉天殿前的马皇后本人也陷入了沉思。她不忍牵连无辜,却未曾想,这份善意可能在百年后演变成制度性的懈怠。朱元璋则冷哼一声,似乎更加坚定了自己“重典治吏”的决心。
朱迪钠看着这些深入骨髓的讨论,总结道:“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悖论。一份源于最高层的、最纯粹的善意,在复杂的权力结构和人性博弈中传递、演变,最终可能结出与初衷截然不同的果实。这不仅是明朝太医制度的困境,也是许多王朝治理中难以逃脱的循环。”
这父子两代皇帝接连早逝,且死亡过程都与同一个太医紧密相连的诡异事实,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在天幕的评论区激起了巨大的争论浪潮。网友们迅速分成了几个派别,各执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