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并未急于往下讲到底哪一个是徐达死亡的真相,而是如同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将平台交给了评论区。顿时,各种观点激烈碰撞,如同煮沸的开水。
【网友“信史派”发言:官方史料《明实录》白纸黑字写着病逝,朱元璋给予极高哀荣,这还有什么可争论的?背疽在古代就是不治之症,徐达年事已高(按洪武十八年算已五十余岁),病重不治太正常了。民间传说都是后世附会,毫无根据!】
【网友“阴谋论爱好者”立刻反驳:得了吧!怎么那么巧?李文忠刚死,徐达就病重?还是最忌讳发物的背疽?朱元璋偏偏这时候赐蒸鹅?这巧合也太多了!绝对是老朱看徐达威望太高,又是未来“永乐大帝”的岳父,提前下手铲除隐患!飞鸟尽,良弓藏,亘古不变!】
【网友“医学历史考据党”分析:从医学角度看,背疽(可能指严重的背部蜂窝织炎或痈)并发全身性感染,在当时确实死亡率极高。但“吃鹅肉致死”这个说法,缺乏严格的医学证据支持,更多是一种民间“以形补形”或“发物”观念的演绎。不过,如果病人本身已到晚期,任何不当饮食或情绪剧烈波动都可能加速死亡。】
【网友“政治博弈论者”提出新解:或许真相介于两者之间。徐达确实病重,朱元璋也未必真心想让他立刻死,毕竟北伐还需倚仗。但朱元璋可能借此机会进行“忠诚度测试”,或者通过某种方式暗示、施压,加剧了徐达的心理负担。徐达在病痛和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身心俱垮,最终不治。这不完全是谋杀,但君王的猜忌无疑是催化剂。】
就在各方争论不休时,几条带着戏谑口吻的评论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网友“民间文学爱好者”调侃:你们争啥正史野史,来看看集大成的《明英烈》评书和衍生戏曲啊!那里面徐达的形象才叫一个“颠覆”!】
【网友“考据苦手”补充:对对对!我记得有的版本里,徐达成了嫉贤妒能、陷害常遇春的奸角?还有什么“一杆枪七律令”之类的奇葩桥段,把徐达的黑锅扣得那叫一个瓷实。为了突出常遇春、常茂父子的光辉伟大,硬是把徐达这位开国第一功臣给扭曲成了元朝太师耶律楚材的徒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网友“历史发明家”总结:所以说,民间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可怕的。真相可能在史书里,可能在口耳相传的秘闻里,也可能完全被后世文艺作品为了剧情需要而彻底颠覆。徐达之死的罗生门,恐怕永远也解不开了。】
这些光怪陆离的网友评论,通过天幕,一字不落地传到了洪武十一年。
奉天殿内,徐达本人听着后世之人如此“编排”自己的死法,甚至将自己的功绩扭曲成恶行,脸上不禁露出一丝苦涩和荒谬的神情。他一生谨慎,忠于王事,自问无愧于心,没想到在后世竟会落得如此纷繁复杂、甚至污名化的评价。那“烧鹅逼死”的说法固然让他心寒,但比起在《明英烈》里被描绘成奸佞小人,似乎……前者反而显得“待遇”更“高”一些?这种荒谬的对比,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朱元璋的脸色也是变幻不定。网友们对他人品的质疑和“飞鸟尽良弓藏”的论断,像针一样刺着他。他自问现在绝无此心,但未来的自己会如何?天幕的预言,会不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诅咒?而那些荒诞不经的戏曲评书,更是让他恼怒,却又无从发作——难道他还能跨越时空去禁了六百年后的玩意儿?
其他勋贵大臣们,则是在这众说纷纭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功高震主”四个字的可怕分量,以及身后名节之难以掌控。今日之功臣,明日之罪魁?今日之英雄,后世之丑角?这一切,似乎都只在帝王一心,以及那不可捉摸的悠悠众口。
朱迪钠看着热闹的评论区,终于再次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总结性的无奈:
“看来,徐达之死,注定是一桩悬案了。官方记载、民间传说、文学演绎,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多面的镜像。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洪武十八年二月,魏国公府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徐达的去世,无论原因为何,都标志着大明开国武将时代的一个转折点。”
他的话语,为这场争论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却也留下了更多值得玩味的空间。天空中的巨幕,在展示了人心的纷杂与历史的迷雾后,再次将一片沉重的寂静,还给了洪武十一年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