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64章 暗渡陈仓

第564章 暗渡陈仓(2 / 2)

司马师心中一凛,知道父亲又在谋划新一轮的狂风骤雨,连忙躬身道:“孩儿愚钝,请父亲示下。”

司马懿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南方:“那就让邓士载(邓艾)和陆伯言(陆逊)先过过招吧。传令,让青徐之兵,向合肥方向移动,佯动策应。再令郭淮,加强对汉中方向的侦察骚扰。”

“是!”司马师领命而去。

司马懿独自立于窗前,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笑意。棋盘很大,他有的是时间和耐心,与天下英雄对弈。

巴东,隐秘山谷。

就在“杨司马”与幽州头领完成交接,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稍有缓和,准备各自撤离的瞬间——

“嗖!嗖!嗖!”

数支弩箭毫无征兆地从山谷一侧的密林中射出,目标并非场中众人,而是精准地射向了他们身旁的岩石或树干,发出“夺夺”的声响!

这是警告,也是威慑!

“有埋伏!”“杨司马”和幽州头领同时脸色大变,厉声喝道,各自抽出兵刃,其手下也瞬间结成了防御阵型,惊疑不定地望向弩箭射来的方向。

然而,射出弩箭的,并非陈砥等人!

只见从山谷的另一侧,勐地窜出十余名黑衣劲装的汉子,手持利刃,动作矫健,直扑场中!他们的目标似乎很明确,一部分人缠向幽州死士,另一部分则直取“杨司马”!

“是李都护的人!拿下这些魏国细作和吃里扒外的家伙!”为首一名黑衣汉子低吼道。

陈砥在隐蔽处看得分明,心中猛地一沉!这伙黑衣人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显然是早有准备在此伏击!他们口中的“李都护”,除了李严还能有谁?李严竟然也派了人盯着这里,而且选择了在这个时机动手!

场面瞬间大乱!幽州死士与黑衣人猛烈厮杀在一起,刀光剑影,金铁交鸣声响彻山谷。“杨司马”又惊又怒,带着两名亲兵试图向外突围,却被几名黑衣人死死缠住。

“主公,怎么办?”苏飞急声问道。眼前局面完全出乎意料。

陈砥大脑飞速运转。李严的人出现,意味着此事已彻底复杂化。若任由他们拿下或杀死“杨司马”和幽州死士,所有线索都可能断掉,甚至李严很可能借此机会,将脏水完全泼到江东头上,坐实他们破坏盟约、勾结魏细的罪名!

不能让他们得逞!

“行动!”陈砥当机立断,低喝道,“目标是那个幽州头领和杨司马,尽量抓活的!注意,不要暴露我们的真实身份,制造混乱!”

“是!”

下一刻,陈砥小队如同鬼魅般从藏身处杀出!他们并未呼喊,动作却迅如闪电,直插战团核心!

苏飞一马当先,手中一根熟铜棍横扫,势大力沉,直接将一名扑向“杨司马”的黑衣人砸飞出去。陈砥则身形灵动,避开刀锋,直取那名正在指挥手下抵抗的幽州头领。

三方人马瞬间混战在一起!幽州死士、李严的黑衣人、陈砥的“荆山营”,彼此服饰各异,目的不同,在这狭小的山谷中展开了殊死搏斗。

陈砥小队的加入,彻底打乱了黑衣人的部署。他们人数虽少,但个个精锐,战术目标明确。苏飞带人死死护住(或者说困住)了惊惶失措的“杨司马”,而陈砥则与那名幽州头领激烈交手。

那幽州头领武艺不俗,招式狠辣,完全是战场上搏命的打法。但陈砥经历秭归血战与平定蛮乱,实战经验早已今非昔比,加之年轻力壮,身手敏捷,一时间竟斗得旗鼓相当。

混战中,一名黑衣人见“杨司马”被苏飞等人控制,眼中凶光一闪,竟不顾自身安危,勐地掷出一柄飞刀,直射“杨司马”咽喉!这一下变故极快,苏飞救援不及!

眼看“杨司马”就要殒命当场,斜刺里一道寒光闪过,“铛”的一声,那飞刀被一柄突然出现的短刃精准地击飞出去!是陈砥在千钧一发之际,甩出了自己的随身短刃!

然而,就在陈砥分神击飞飞刀的瞬间,与他交手的幽州头领找到了机会,勐地一刀劈向陈砥左肩!陈砥躲闪不及,只能勉强侧身,刀锋划过他的手臂,带起一熘血花!

“主公!”苏飞目眦欲裂。

“没事!皮外伤!”陈砥忍痛喝道,攻势更急。那幽州头领见未能重创陈砥,又见局势越来越不利,萌生退意,虚晃一招,转身就想突围。

“哪里走!”陈砥岂能放他离开,紧追不舍。

就在这时,山谷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喝声,似乎有大队人马正在靠近!很可能是巴东本地的驻军被这里的打斗惊动了!

“撤!”陈砥知道不能再恋战,立刻下达了撤退命令。

苏飞会意,一掌噼在“杨司马”后颈,将其打晕,像扛麻袋一样甩在肩上。另一名队员则眼疾手快,从那名被陈砥短刃击伤的黑衣人身上,扯下了一个腰牌信物。陈砥则在逼退幽州头领的同时,顺手从其腰间扯下了一个小小的皮囊。

“走!”

“荆山营”队员互相掩护,毫不恋战,按照预先规划的撤离路线,迅速隐入来时的密林之中,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那名幽州头领见状,也立刻带着残余的手下,朝另一个方向逃窜。只剩下那群李严派来的黑衣人,以及迅速赶到的巴东郡兵,面对着满地狼藉和几具尸体,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夷陵都督府,书房。

烛火摇曳,映照着陈砥略显苍白的脸。他左臂的伤口已被随军郎中妥善包扎,但隐隐的抽痛仍在提醒他不久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遭遇。

苏飞站在一旁,汇报着清点的情况:“……杨司马已被秘密关押,受了惊吓,但性命无碍。从他身上初步搜检,未发现明显信物,但口供或许能挖出东西。缴获的腰牌,确认是李严麾下‘督邮’所属的标识。那个皮囊里,除了些金银,还有半块造型奇特的铁牌,上面刻着……像是幽州某地的山川纹路。”

陈砥拿起那半块冰凉铁牌,仔细端详。纹路古拙,绝非寻常饰物,更像是一种信物或身份凭证。“幽州……”他喃喃自语,“司马懿,或者他背后的幽州势力,果然是这一切的推手。”

这次冒险潜入,虽然过程惊险,身份几乎暴露,还挂了彩,但收获亦是巨大。不仅确认了“杨司马”的存在和其勾结外敌的事实,拿到了李严部下参与其中的物证,还获得了可能指向幽州幕后黑手的线索。

然而,如何处理这些收获,却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主公,是否立刻将杨司马和这些证据,通过费祎先生,秘密移交给诸葛亮?”苏飞问道,“以此表明我方的清白,并借诸葛亮之手,清除李严这个隐患,稳固联盟。”

这是最符合盟约精神,也最稳妥的做法。

陈砥沉吟不语。他将目光投向墙上的巨幅地图,目光在巴东、成都、建业、洛阳之间游移。

直接将证据交给诸葛亮,固然可以洗刷嫌疑,但诸葛亮会如何处置?为了维持蜀汉内部稳定和北伐大计,他很可能不会立刻与李严彻底撕破脸,最多是借机削弱其权柄,暗中处置杨司马。而李严经此一事,必然更加忌恨江东,未来恐怕还会想出更阴毒的手段。况且,将如此重要的把柄直接交出去,己方就失去了主动权。

但如果按下不报……一旦事发,被李严反咬一口,说江东掳走其官员、破坏盟约,届时百口莫辩,必然严重损害吴蜀关系,甚至给司马懿可乘之机。

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关乎政治、外交与战略。

“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轻决。”陈砥最终缓缓开口,“立刻以最高密级,将此次行动详情、所获证据之副本,以及我的分析,呈报父公与赵叔。请他们与庞师、徐师等商议定夺。在接到建业明确指令前,杨司马严密看管,所有证据封存,消息绝对保密。”

“那……我们这边?”苏飞问道。

“加强边境戒备,尤其是与巴东接壤处。对外,我依旧是在巫县巡视防务,偶感风寒,需静养几日。”陈砥冷静地吩咐,“另外,让我们在成都的人,密切关注诸葛亮和李严两方的动向,尤其是对于此次巴东冲突,他们各自有何反应。”

“明白!”苏飞领命,立刻前去安排。

陈砥独自坐在书房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想起诸葛亮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想起李严那阴鸷的目光,想起司马懿那深不见底的谋算。

“诸葛亮……你会如何应对呢?”他轻声自语。

成都,丞相府。

李严面色铁青地站在诸葛亮面前,将一份报告重重拍在案几上:“丞相!江东欺人太甚!陈砥那黄口小儿,竟敢公然潜入我巴东境内,劫走我军司马,杀伤我督邮属下!此乃公然背盟!请丞相即刻下令,严惩凶顽,向江东问罪!”

诸葛亮平静地拿起那份报告,细细观看。报告自然是经过了李严的润色,将陈砥小队描绘成凶残的江东细作,将其劫走杨司马、与黑衣人冲突的行为,定性为对蜀汉主权的严重挑衅。

看完之后,诸葛亮将报告放下,抬眼看向李严,目光平静无波:“正方,你麾下督邮,为何会出现在那般偏远的边境山谷?又与何人冲突?杨司马又因何与不明身份之人接头?这些,报告之中,为何语焉不详?”

李严一滞,强辩道:“乃是奉命巡查边境,偶遇魏国细作与江东之人交易,故而出手擒拿!那杨司马……定然是受其胁迫!”

“哦?是吗?”诸葛亮不置可否,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报,轻轻推给李严,“这是巴东太守罗宪,刚刚送来的紧急军情。他在山谷现场,发现了这个。”他指向密报中附带的物证图样——正是那半枚幽州弩箭的箭簇,以及……一名重伤濒死的黑衣人身上,搜出的与江东物资相似的布条(实为陈砥小队队员不慎被扯下的衣角)。

李严看到那幽州箭簇,脸色微变。

诸葛亮的声音依旧平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现场痕迹表明,当时至少有三方人马。有使用幽州制式军械者,有你李都护麾下督邮所属,还有……身份不明,但可能与江东有关者。正方,你告诉亮,这究竟是我方巡查边境偶遇细作,还是……有人与魏国细作暗中往来,被人撞破,以致灭口不成,反生事端?”

李严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没想到罗宪的调查如此迅速,更没想到诸葛亮手中掌握了如此关键的物证。

“丞相,我……”

诸葛亮抬手打断了他,语气转冷:“此事疑点重重,不可妄下结论,以免中了魏国离间之计。传令:巴东郡一切事务,由太守罗宪全权处置,涉事军吏,一律由罗宪扣押审问,任何人不得干涉!李都护麾下督邮,行事莽撞,险些酿成大祸,着即革职查办!至于江东方面……”

他顿了顿,看着李严,一字一句道:“亮自会通过费祎,向吴公陈明情况,询问缘由。在真相大白之前,谁敢妄言兴兵问罪,破坏盟约,休怪亮以军法处置!”

李严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最终在诸葛亮那看似平静,却蕴含着莫大压力的目光下,悻悻地躬身道:“……严,遵命。”

看着李严退出的背影,诸葛亮轻轻咳嗽了几声,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他铺开纸笔,沉吟片刻,开始给费祎写信。有些话,不能明说,但聪明人之间,自有默契。

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浪成于微澜之间。巴东山谷的这场短暂而混乱的遭遇战,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其激起的涟漪,正悄然向着吴、蜀、魏三国的权力中心扩散开去。陈砥的抉择,诸葛明的平衡,司马懿的下一步,都将在不久的将来,掀起更大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