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业,吴公宫。
陈暮高踞主位,目光扫过殿内济济一堂的文武重臣。张纮、诸葛瑾成功与季汉缔盟归来,带来了西线彻底安定的好消息,这使得江东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内部的巩固与对北方的长期抗衡中。
“子纲,子瑜,此番出使,功在社稷!”陈暮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西线既定,我江东便可无后顾之忧,全力经营江北,应对曹魏!”
“此乃主公洪福,将士用命,臣等不敢居功。”张纮躬身谦辞。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此乃立国之本。”陈暮摆手,目光转向庞统与徐庶,“士元,元直,根据你二人此前所拟方略,即日起,我江东当行‘固本培元’之策!”
他站起身,声音传遍大殿:
“一,整军经武!水陆各军,依此次战事得失,调整编制,汰弱留强。文聘都督负责水军,督造新舰,尤其注重江防与海船并重!陆伯言(陆逊)都督江北诸军事,魏文长(魏延)、邓士载(邓艾)等将辅之,以寿春、合肥为根基,构筑纵深防线,练兵屯田,不得懈怠!荆北赵云所部,保持现有防务,稳守襄樊!”
“二,劝课农桑!令各州郡守,大力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受战乱影响地区赋税,推广新式农具与耕作之法。仓廪实,方能知礼节,方能足兵饷!”
“三,肃清内务!借此次揪出魏谍之机,严查各衙门官吏,尤其是涉及财政、户籍、边防之要职。完善监察,杜绝贪腐,清除积弊。凡有通敌、渎职者,严惩不贷!”
“四,兴文重教!于建业设崇文馆,招揽天下才学之士,整理典籍,编纂史书,教化子弟。武以定国,文以安邦,不可偏废!”
一道道政令,清晰明确,勾勒出江东未来数年发展的蓝图。这不仅仅是战后的恢复,更是一次全面的、旨在夯实国力根基的战略调整。
“臣等领命!”众臣齐声应诺,士气高昂。
陈暮坐下,看向张纮:“子纲,联合檄文之事,准备得如何了?”
张纮出列,手持一卷绢帛:“回主公,檄文已根据与诸葛丞相商议之结果,共同拟定完毕。历数司马懿十大罪状,包括构陷忠良、挑拨邻邦、窥伺神器、祸乱朝纲等,言辞犀利,事实确凿。只待主公与季汉皇帝用印,便可昭告天下!”
“好!”陈暮抚掌,“即刻用印,以六百里加急,发往成都,同时抄送各州郡,并设法传入北地!孤要让天下人都看看,司马懿是何等奸雄!”
建业的决策,如同强劲的心脏,将力量与指令泵向江东的四肢百骸。一个更加稳固、更具活力的江东政权,开始展现出其强大的凝聚力与执行力。
成都,丞相府。
诸葛亮同样在推进着他的“固本”之策。与江东的大张旗鼓不同,他的手段更显绵密与内敛。
马齐桉的余波渐渐平息,该清理的已清理,该整顿的已整顿。借着这股“东风”,诸葛亮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
他重新厘定了各衙门的权责,加强了丞相府对财政、人事的集中控制,尤其是收紧了地方郡守的兵权与财权,避免尾大不掉。同时,大力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背景清白的寒门士子,充实到各级官府,逐步改变以往过度依赖益州本土大族的局面。
“陛下龙体欠安,太子年幼,我等为臣者,更需兢兢业业,稳固国本。”诸葛亮对蒋琬、费祎、董允等心腹道,“内政不修,纵有强兵,亦难以为继。”
他亲自审核各郡的户籍、田亩账册,督促劝农官指导生产,在都江堰等关键水利设施上增派民夫维护。对于南中地区,他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派遣得力干吏前往抚慰,缓和民族矛盾,发展当地经济,使其成为稳固的大后方。
在军事上,他命令严颜、吴懿等将严守汉中、陇右,修复褒斜道、傥骆道等栈道,加强关隘守备,防备魏军从关中方向来袭。对于永安陈到所部,则要求其精兵简政,与江东荆西保持友好往来,但自身防务绝不松懈。
这一日,诸葛亮收到了江东发来的联合檄文最终稿及用印请求。他仔细审阅后,微微颔首。
“文笔犀利,切中要害,张子纲宝刀未老。”他对一旁的费祎道,“即刻呈送陛下用印。同时,将檄文抄送各军、各郡,命各处广为张贴,晓谕军民!另,组织太学生,于市井宣讲檄文内容,务使司马懿之罪恶,妇孺皆知!”
“遵命!”费祎领命,又道,“丞相,江东此次,似乎颇有励精图治之象。”
诸葛亮目光深远:“陈明远(陈暮)非池中之物,其子陈砥亦显峥嵘。与之盟好,利大于弊。然,我等亦需自强。传令下去,在沔阳、梓潼等地,增设官营冶铁工坊,打造军械。命李严,于江州督造战船,以备不虞。”
他从未真正将希望完全寄托于盟约之上。季汉的生存与发展,终究要靠自身的实力。
宜都,夷陵。
陈砥的“固本”措施,更加具体而微。他深知自己资历尚浅,威望不足,欲在荆西立足,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