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55章 檄文天下

第555章 檄文天下(2 / 2)

他推出的第一项重要政令,便是《垦荒令》。以夷陵、秭归为中心,鼓励军民开垦江边滩涂、山中坡地。新垦之地,三年内免征赋税,并由郡府借贷种子、农具。此令一出,吸引了大量无地流民和军中眷属,荆西的土地上,出现了久违的热火朝天的垦殖景象。

第二项是《抚蛮令》。陈砥亲自接见了假山、佷山等地的蛮族酋长,赐予盐、布、农具,承认其部分自治权,但要求其遵守官府法令,不得与蜀军或他部冲突,并允许其子弟入学读书。软硬兼施之下,原本蠢蠢欲动的蛮族部落,逐渐安定下来,甚至开始与汉民交易往来。

第三项则是整训军伍。陈砥与苏飞、樊友等人,将麾下兵马重新编练,淘汰老弱,补充精锐。他尤其注重山地作战与弩箭射击的训练,并利用荆西山多林密的特点,组建了数支擅长潜伏、侦察、突袭的山地劲卒,号为“荆山营”。

“都督,这是新打造的十具连弩,射程与威力均优于旧弩。”匠作营的管事向陈砥展示着新成果。

陈砥仔细查验,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加紧打造,优先配备给‘荆山营’及各处哨卡。”他又看向苏飞,“水军操练不可松懈,尤其要熟悉西陵峡至巫峡一段的险滩暗礁。”

“末将每日皆率队出航,熟悉水文,演练战法。”苏飞答道。

站在夷陵城头,看着城外新垦的田地里绿意盎然,江面上战船巡弋,山中烽燧相连,陈砥心中稍感踏实。他知道,荆西这块地盘,正在自己的手中,一点点被夯实。虽然比起父辈的经营还远远不及,但至少,他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吴公武耀三年冬,季汉章武二年冬,一份由吴公陈暮与季汉皇帝刘备共同署名的《讨司马懿檄》,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长江南北,并如同长了翅膀般,飞向了黄河两岸的魏国疆域。

檄文以极其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司马懿“十大罪”:

一曰欺君罔上,目无君父;二曰构陷忠良,诛锄异己;三曰挑拨邻邦,擅启边衅;四曰窥伺神器,心怀不轨;五曰纵兵掠民,祸乱地方;六曰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七曰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八曰堵塞言路,禁锢思想;九曰任用宵小,败坏纲纪;十曰伪忠伪善,天下之巨奸!

檄文中详细列举了司马懿如何策划嫁祸江东、挑动吴蜀战争的“事实”,包括利用“灰隼”马齐篡改文书、散播谣言、甚至企图行刺季汉大臣等细节,虽未公布全部证据,但言之凿凿,令人触目惊心。

“……司马懿者,人面兽心,国之大贼!其罪滔天,罄竹难书!今我吴、汉两国,承天景命,共举义旗,誓清君侧,诛此元恶!凡我华夏衣冠,岂能容此獠猖獗?望四海忠义之士,共讨国贼,以安社稷,以谢天下!”

这篇檄文,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表面平静)的湖面,顿时激起了千层浪!

在江东与季汉,檄文被广为张贴宣讲,军民群情激愤,对司马懿的声讨之声不绝于耳,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巩固了联盟的舆论基础。

而在北方的魏国,尽管官府严令禁止传播,但檄文的内容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在士人、民间甚至部分低级官吏中悄悄流传开来。司马懿“擅启边衅”、“嫁祸邻邦”的行为,使得一些原本就对其不满的朝臣和地方势力找到了攻讦的借口,也让许多普通百姓对这位“国之柱石”产生了怀疑。虽然暂时无人敢公开质疑,但一股暗涌已然形成。

许都,大将军府。

司马懿看着手下秘密抄录来的檄文全文,脸上依旧古井无波,只是将那绢帛凑近烛火,缓缓点燃。

“跳梁小丑,吠日之言。”他澹澹评价,仿佛毫不在意。

但在他垂下眼帘的瞬间,那眸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冰冷杀机,却预示着,这场由檄文引发的风波,绝不会就此平息。

隆冬时节,雪花悄然飘落在夷陵城头。

陈砥裹着厚厚的裘氅,在苏飞的陪同下,巡视城防。经过数月的经营,夷陵城焕然一新,城墙更加坚固,军械更加精良,城内市井也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甚至因为流民的涌入和垦荒的成效,显得比战前更加充满活力。

“都督,今年荆西虽经战事,但赋税收入,因垦荒令及商旅复苏,反比去罗东增了一成。”郡丞捧着账册,欣喜地汇报。

陈砥点了点头,脸上并无太多喜色:“此乃百姓辛勤所得,官府更应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今冬严寒,需派人巡查各地,确保孤寡贫弱不受冻馁之苦。”

“下官已安排下去。”

站在城头,望着远处银装素裹的群山和脚下依旧奔流不息的江水,陈砥哈出一口白气。

“苏将军,你看这荆西,可能成为我江东稳固的基石?”

苏飞看着眼前少年都督那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侧脸,郑重道:“有都督在,荆西必固!假以时日,定能成为北伐中原之前哨!”

陈砥微微一笑,没有接话。他知道,路还很长。内部的根基需要一点点夯实,外部的威胁依旧如芒在背。司马懿的阴影,并未因一纸檄文而散去。

但至少,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第一道根。少年都督的名号,不再仅仅是因为一场守城战的侥幸,而是开始与实实在在的政绩和军功联系在一起。

固本培元,非一日之功。但他有信心,也有耐心,将这片父亲和赵牧守打下的疆土,经营得铁桶一般。

雪,越下越大,覆盖了旧日的伤痕,也孕育着新的生机。荆西的根基,在寒冬中,悄然深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