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先练《基础刀法入门》的劈刀式,女童先学《青藤柔身术》的展臂式。”林父给每个男童发了一把木刀,刀身缠着软布,防止误伤。
林父站在男童队前,示范劈刀式:“沉肩坠肘,手腕用力,就像编竹篮时续篾的力道,要稳、要准。”
他边说边做,木刀劈在木桩上发出“咚咚”的闷响,“你们试试,记住这手腕发力的感觉。”
男童们学着他的样子举起木刀,有的用力太猛差点摔倒,有的手腕没力劈不下去,场面乱糟糟的。
“别急,慢慢来。”林父走到一个叫狗蛋的男孩身边,握住他的手调整姿势,“你编过竹筐吧?就像把篾条插进筐沿,手腕要转一下,力道才匀。”
狗蛋眼睛一亮,试着转了转手腕,木刀果然稳稳地劈在木桩上。“对喽,就是这感觉!”
林父拍着他的肩膀鼓励,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模仿,渐渐找到了诀窍。
西侧的柔韧训练场,林母正带着女童做展臂式。
她穿着浅蓝色的劲装,动作舒展优美:“吸气时手臂向上举,呼气时向两侧展开,就像青藤绕着树干生长,要柔中带劲。”
她走到一个瘦弱的女童身边,轻轻帮她拉伸肩膀:“别怕疼,慢慢就开了,炼皮阶段多练这个,皮肤会更有韧性。”
女童们起初喊疼,练了一会儿渐渐适应,咯咯的笑声顺着风飘过来
习武课过半时,林邑川提着水壶过来,给孩子们递水喝。
他看到林父正教男童练《山林生存拳法》的“扑击拳”,动作刚猛有力;
林母则在教女童用艾草水泡手,缓解柔韧训练的酸痛。
“爹,娘,歇会儿吧。”林邑川笑着说,“看这进度,再过几天就不用我操心了。”
林父擦着汗大笑:“放心,你爹我教徒弟还是有一套的!”
食堂是武馆最热闹的地方,每到饭点,饭香就会飘满整个院子。
张师傅和李嫂围着大铁锅忙碌,灶台上蒸着白面馒头,锅里炖着炼骨阶段的排骨汤,菜板上切着翠绿的青菜。
“炼皮阶段的孩子多吃瘦肉,炼骨的多喝汤,都分好喽。”张师傅用大勺子把饭菜分到每个孩子的碗里,动作麻利。
早饭通常是馒头、稀饭和腌菜,配着蒸鸡蛋,清淡又顶饿。
午饭和晚饭则讲究“两菜一汤”,按《淬体药膳全录》搭配:炼皮阶段加瘦肉炒青菜,炼筋阶段添凉拌木耳,炼骨阶段炖排骨汤,炼髓阶段加枸杞乌鸡汤。
李嫂还在墙上贴了张“药膳表”,每天换着花样做,保证孩子们吃得香、长得壮。
有个叫小花的女童不爱吃青菜,总是把青菜挑出来。
李嫂看到了,没有批评她,而是端来一碗青菜豆腐汤:“这汤里加了炼筋的草药,喝了能让你练《青藤柔身术》更轻松,你试试?”
小花半信半疑地喝了一口,发现汤甜甜的很好喝,从此再也不挑食了。“孩子嘛,得哄着来。”李嫂笑着对林母说,林母点头称赞:“你这法子比硬逼强多了。”
孩子们吃饭时很规矩,都是先洗手再入座,没人抢菜,没人剩饭。
张师傅说这是林母教的:“吃饭也是炼体的一部分,细嚼慢咽才能养好脾胃。”
每次吃完饭,小工们就会过来收拾碗筷,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地面扫得一尘不染,连墙角的缝隙都擦得发亮。
晚饭后的编制课是武馆的特色。
林父把从家里带来的竹篾分给孩子们,坐在马扎上示范编竹篮的基础手法。“左手拿主篾,右手穿辅篾,就像练拳时的攻防配合。”
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间,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个篮底,“编这个能练你们的手指灵活性,对练拳、握刀都有好处。”
孩子们拿着竹篾,手指笨笨地学着,有的篾条戳到了手,有的编得歪歪扭扭。林父耐心地一个个教:“别怕错,编竹篮和练功一样,错了拆开重来,慢慢就熟了。”
他给每个孩子发了本《编织入门图解》,上面画着编竹篮、竹筐的步骤,配着简单的文字说明。
男童们起初觉得编竹篮“像女孩子做的事”,不太认真。
林父见状,拿起一个编了一半的竹篮说:“这编篮的手腕发力,和你们练劈刀的力道一模一样,谁编不好,明天刀法就多练一个时辰。”
男童们一听,立刻认真起来,手指虽然还不灵活,但眼神专注了许多。
女童们则对编织很感兴趣,学得又快又好。
小花编了个小小的竹筐,兴奋地拿给林母看:“林夫人,你看我编的!”林母接过竹筐,仔细看了看:“真不错,边缘再收得紧点就更好了,炼筋阶段多练这个,手指会更灵活。”
她把小花的竹筐摆在教室的窗台上,引来其他孩子的羡慕,大家练得更起劲了。
护院赵大哥和王大哥是武馆的“守护神”,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巡逻,检查门窗是否锁好,围墙有没有缺口。
他们穿着黑色的劲装,腰间佩着刀,眼神警惕地扫视着武馆的每个角落。“孩子们都睡熟了?”赵大哥在宿舍区转了一圈,见每个窗户都透着安稳的灯光,满意地点点头。
白天习武课时,护院们会守在武馆门口,不让闲杂人等进入。
有次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想进来叫卖,被赵大哥拦住了:“武馆上课呢,不能打扰孩子。”
小贩嘟囔着离开,护院们却丝毫不敢松懈。
傍晚编制课时,他们会在演武场边缘巡逻,防止孩子打闹受伤,看到哪个孩子摔倒了,会赶紧过去扶起来。
小工们则负责武馆的杂务,扫地、擦桌子、整理宿舍、清洗衣物,把武馆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扫演武场,把青石砖擦得干干净净;
孩子们上完文化课,他们会及时把桌椅摆好,准备习武课的教具;
晚上孩子们睡熟后,他们会把脏衣服收起来,用大木盆清洗干净,晾在院子里的绳子上。
有个小工叫阿福,手脚格外麻利,不仅把自己的活干好,还会帮伙食师傅挑水,帮护院巡逻。
林父看在眼里,私下给了他额外的工钱:“好好干,武馆不会亏待勤快人。”
阿福咧着嘴笑,干活更有劲了。
开馆头几天,武馆里总有些手忙脚乱。
林父教习武课时忘了时间,拖到午饭铃响才下课;
林母的柔韧课进度太快,孩子们跟不上;
王先生的文化课总有孩子调皮,需要反复维持纪律;
食堂偶尔会多做或少做饭菜,护院巡逻的路线也没理顺。
林邑川看在眼里,每天晚上召集大家开“碰头会”,一起解决问题。“爹的习武课分阶段教,先练基础动作,再练套路。”
“娘的柔韧课放慢进度,每天只教一个动作。”
“王先生可以用功法名称教生字,孩子们更感兴趣。”
“张师傅按名册做饭,保证不多不少。”他把大家的意见记在本子上,一条条优化。
过了五六天,武馆渐渐走上了正轨。
文化课上,孩子们跟着王先生大声朗读,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工整;
习武课上,男童的刀法有模有样,女童的柔韧动作舒展优美;
食堂的饭菜准时准点,花样翻新;
护院巡逻路线固定,小工干活麻利;编制课上,孩子们的竹篾作品越来越像样。
林父教课时不再手忙脚乱,能从容地纠正每个孩子的动作,还会结合编织经验讲解发力技巧;
林母则把柔韧训练和药膳知识结合起来,边教动作边讲草药的作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王先生的文化课也越来越顺,用“拳”“刀”“筋”“骨”等字教生字,孩子们记得又快又牢。
这天晚上,林邑川看着演武场里孩子们认真练编制的身影,听着文化课教室传来的朗朗书声,闻着食堂飘来的饭菜香,知道武馆已经完全走上了正轨。
他走到父母身边,笑着说:“爹,娘,你们看,现在不用我帮忙了吧?”林父拍着他的肩膀:“放心去修炼吧,这里有我们呢。”
林邑川回到自己的房间,盘膝坐在床上,开始运转灵力。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他平静的脸庞。
武馆的喧嚣渐渐远去,只剩下灵力在体内流转的细微声响。
他知道,家人和武馆都已安稳,他终于可以安心修炼,朝着练气四重的目标稳步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