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天命人的仙路 > 第89章 武馆-开业

第89章 武馆-开业(1 / 2)

招生考核结果公布后,武馆门口分作两处忙碌景象。

没考上的孩子们虽眼眶红红的,却在家长的牵引下排起整齐的队伍,来到林邑川坐的那排长桌前。

教书先生王先生已将考核名册按村镇分好类,林母则把一锭锭银子用红纸包成半两一份,码在竹篮里整整齐齐。

“王家屯王小丫。”王先生念到名字,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怯生生走上前。

王先生在名册上打勾标注“已领补偿”,林母笑着递过红纸包:“好孩子拿着,这是车马费和伙食费。。”

小姑娘接过银子,捏着母亲的衣角小声说:“谢谢林夫人。”

有位挑着担子来的老汉接过银子,掂量着沉甸甸的分量感叹:“都说林家实在,果然不假!我家小子没考上,还能领这半两银子,够来回盘缠还有余呢。”

周围家长纷纷附和,原本落选的失落渐渐被暖意取代。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攥着银子说:“爹,我回去天天练跑步!”

林母听见了,笑着塞给他块麦糖:“有这志气就好,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到一个时辰,所有落选孩童都领完补偿。

家长们千恩万谢地带着孩子离开,一路走一路夸:“林家武馆就是不一样,没考上都给银子”

“看这做事章法,将来肯定能成大气候”。

王先生收起名册笑道:“这半两银子花得值,既安了人心,又传了名声,比请人吆喝强多了。”

另一边,考上的五十个孩子围着林父站成一圈,眼睛亮晶晶地望着这位精神矍铄的院长。

林父清了清嗓子,手里转着竹制教鞭说:“进了林家武院,先学规矩再学功夫。一要尊敬师长,二要友爱同窗,三要刻苦练功,四要用心读书,都记牢了?”

孩子们齐声应“记牢了”,声音脆生生的格外响亮。

“大家听好入学须知,”林父扳着手指细数,“外衣由武院统一发青色劲装,胸口绣着馆徽,每人夏季两套、冬季两套;被褥铺盖、洗漱用具这些都不用带,武院全包;你们只需带自己的贴身内衣,还有常穿的布鞋就行。”他特意加重语气,“尤其乡下孩子别带太多行李,武院宿舍宽敞,但东西多了反而乱。”

一位背着包袱的农妇连忙问:“林馆主,孩子身子弱,能带些自家晒的草药吗?”

林父点头:“草药可以带,交给伙食师傅登记,会按《淬体药膳全录》搭配着用。其他杂物就不用带了,武院啥都备齐了。”

说完规矩,林父领着众人参观武馆。

宿舍区十二间小屋窗明几净,每间都摆着新做的木床,床垫铺着两层棉絮,床头小柜上放着艾草枕。“五人一间宿舍,晚上要安安静静练功看书。”林父推开窗户,阳光照得满室亮堂,“每月初一十五,家长们可以来探望。”

食堂里两位师傅正调试新蒸笼,见众人进来连忙掀开盖子,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散发着麦香。

张师傅笑着说:“往后早饭有馒头稀饭,午饭晚饭两菜一汤,按孩子们的炼体阶段配药膳,炼皮阶段多吃瘦肉,炼骨阶段加些排骨汤。”

一位母亲探头看了看灶台,见擦得锃亮的铁锅反着光,满意地拍了拍胸口。

练功场更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二十张青石桌整齐排列,场边立着十根打磨光滑的木桩,兵器架上虽还空着,却已预留好刀枪剑戟的位置。林父踩着平整的青石砖说:“这里地面铺了三层细沙垫层,练功摔倒也不怕伤着。那边角落是读书区,文武都要抓,不能偏废。”

孩子们忍不住在空地上蹦跳着,想象着将来在此练功的场景。

参观完毕,家长们跟着林邑川到登记处办理入学。

林邑川面前摆着考核时的记录册,每个孩子的体质特点、反应速度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取出收据本,提笔写道:“李家村李铁柱,年八岁,学费七两白银,扣除半两车马费,实缴六两半。”

写完盖上武馆印章,连同收讫的银子一起交给旁边的小工登记入账。

“这是一年的学费?”有家长确认道。

林邑川点头解释:“七两是全年学费,考虑到大家来回路途辛苦,退半两车马费,实收六两半。包含食宿、衣物、书本和练功耗材,中间不再另收费。”他指着册子上的批注,“您家孩子手腕柔韧性好,适合练《青藤柔身术》,我都记着呢。”

一位母亲犹犹豫豫掏出布包:“林公子,我家丫头体质弱,这学费能不能分季度缴?”

林邑川想了想说:“可以先缴一半,剩下的三个月内补齐,登记册上注明就行。但要保证孩子按时来上课,不能耽误功课。”

他在册子上特意标注“体质较弱,重点关注药膳调理”,又给伙食师傅写了张便条,让多留意这孩子的饮食。

夕阳把武馆的影子拉得很长,最后一位家长办完手续离开时,天边已染上晚霞。

林邑川收起厚厚的登记册,上面整整齐齐记录着五十个孩子的信息:姓名、年龄、住址、体质特点、缴费情况,甚至还有每个孩子的小愿望——“想学刀法”“想练轻功”“想保护爹娘”。

他轻轻摩挲着纸页,能想象出三个月后,这些孩子穿着青色劲装在练功场挥洒汗水的模样。

林父和林母走过来,三人望着暮色中的武馆,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三天后,林家武馆就要正式开馆了,一个新的开始即将到来。

秋分这天,大丰城城南的林家武馆终于挂起了烫金匾额。

晨露还挂在院门口的梧桐叶上,五十个背着小包袱的孩童就已在护院的引导下排起了长队,叽叽喳喳的声音像林间的雀鸟,打破了武馆往日的宁静。

林父穿着崭新的青色劲装,胸口“林家武院”的绣字格外醒目,正挨个核对名册;

林母则在一旁给孩子们发宿舍钥匙,钥匙串上挂着不同颜色的木牌,对应着宿舍编号。

“李家村李铁柱,宿舍东厢房三号。”林父扬声念着名字,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孩连忙应声,接过钥匙时手心都在冒汗。

他身后跟着的母亲还在叮嘱:“在这儿要听先生的话,好好练功,娘每月十五来看你。”男孩用力点头,眼睛却忍不住瞟向场边的练功木桩,满是期待。

报到手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小工们帮着搬行李,把孩子们的内衣和布鞋整齐地放进宿舍的储物柜;

护院赵大哥和王大哥守在门口,仔细核对每个孩子的身份,防止外人混入;

伙食师傅张师傅和李嫂已在食堂蒸好了馒头,麦香顺着窗户缝飘出来,勾得孩子们频频回头。

林邑川站在演武场中央,看着这忙碌又有序的场景,嘴角忍不住上扬。

他手里拿着刚制定好的《武馆日程表》,用毛笔写得工工整整:卯时(清晨五点)起床洗漱,辰时(七点)早饭,巳时(九点)文化课,午时(十一点)午饭午休,未时(下午一点)习武课,申时(三点)自由练习,酉时(五点)晚饭,戌时(七点)编制课,亥时(九点)熄灯睡觉。“都按这个来,错不了。”他把日程表贴在公告栏上,红纸黑字格外显眼。

最后一个孩子办完手续时,日头已升到半空。

林父敲响了挂在槐树上的铜钟,“铛铛”的钟声让喧闹的武馆瞬间安静下来。

五十个孩子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站在演武场,看着林父走上临时搭起的讲台。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林家武院的弟子了。”林父的声音洪亮有力,“武院规矩第一条:没有家人接送,绝不许出武馆大门,护院大哥会看好你们,这是为了你们的安全。”

孩子们齐声应“是”,声音里带着几分紧张,几分兴奋。

巳时初刻,文化课的钟声准时响起。

孩子们抱着新发的粗布书包,走进东厢房的教室。

二十张青石桌整齐排列,每张桌上都放着两到三本《千字文》、两到三支毛笔和两到三块砚台。

教书先生王先生已站在讲台前,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手里握着戒尺,却满脸温和。

“上课前,先教大家认‘武’字。”王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武”字,“止戈为武,习武不是为了争斗,是为了强身健体,保护自己和家人。”

他指着字的笔画讲解,“横要平,竖要直,就像练功要站得稳、打得正。”

起初孩子们坐不住,有的挠头,有的东张西望,还有个男孩偷偷用毛笔在桌子上画小人。

王先生没生气,只是拿起他的手说:“毛笔是用来写字的,不是画小人的。你看这‘拳’字,上面是‘卷’,

他握着男孩的手,在纸上一笔一划写“拳”字,男孩的注意力渐渐被吸引,乖乖跟着写了起来。

王先生的课很有章法,先教生字,再读《千字文》,最后练算术。

他总把文化课和习武结合起来,比如教“筋”字时,会让孩子们摸摸自己的手腕:“这就是筋,炼筋阶段要好好保护它,不然练《基础拳法图解》会疼的。”

教算术时,他用练功木桩举例:“十根木桩,每人练一根,还剩几根?”孩子们掰着手指头算,学得格外认真。

第一堂文化课结束时,王先生布置了作业:抄写“武、拳、筋、骨”四个字,每个十遍。

孩子们拿着毛笔,趴在青石桌上一笔一划地写,虽然字歪歪扭扭,却都格外用心。

林邑川在窗外看着,见王先生正耐心地教一个握笔姿势不对的女孩,忍不住点头:“王先生果然有办法。”

未时的习武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

林父把男童和女童分成两队,男童跟着他在演武场东侧练习,女童跟着林母在西侧的柔韧训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