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临机决断(1 / 2)

民国二十七年二月二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野猪岭东部山区,凛冽的寒风中,天目山部队与共产党游击队组成的联合突围部队,如同一条沉默的长龙,在险峻的山脊与深邃的峡谷间艰难跋涉。东进皖南的决策已下,但“戚七”的严重警告、日军池田旅团主力的异常动向、以及“老虎嘴”隘口已知的敌情,都如同重重阴云,笼罩在这次前途未卜的远征之上。每一步,都踏在未知与危险边缘。

队伍最前方,由张云鹤亲自率领的先锋营(由原天目山主力连与游击队精锐混合编成)已抵达“老虎嘴”隘口外围。借着微弱的晨曦,可以清晰地看到,隘口处日军果然设立了坚固的哨卡,沙袋工事、机枪阵地林立,至少有一个小队兵力驻守,戒备森严。更令人心惊的是,隘口两侧的山梁上,隐约有反光闪烁,似有埋伏。

一名侦察兵匍匐回来,气喘吁吁地报告:“团长!鬼子卡死了路口!两侧山上肯定有埋伏!硬冲伤亡太大!”

几乎同时,后卫部队急报:发现大队日军(疑为池田旅团主力)正从西北方向快速逼近,距离已不足二十里!

消息传回位于队伍中段的联合指挥部,气氛瞬间紧绷到极点。宋希濂、周明远、刘久山、陈致远等人立即在一处背风岩石后紧急碰头。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鬼子果然设了套!”张云鹤的声音通过野战电话传来,带着焦灼。

刘久山眉头拧成了疙瘩:“‘老虎嘴’过不去了!池田主力兜上来,咱们就被包了饺子!必须立刻改变路线!”

赵锡田建议:“是否按第二方案,强行军向东南方向突围,进入更复杂的原始林区,甩开敌人?”

李慕华立即反对:“东南方向地形不明,补给完全断绝,是绝地!且与皖南背道而驰,一旦陷入,后果不堪设想!”

周明远语气沉重:“部队连续急行军,体力消耗巨大,伤员增多,士气开始下滑。不能再盲目乱闯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宋希濂身上。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日军的包围圈正在迅速合拢。

宋希濂目光死死盯着地图,大脑飞速运转,排除着一个个方案。突然,他的手指点向“老虎嘴”东北方向一条极其细微的、几乎被忽略的等高线缝隙:“老刘!这条线,地图上标注不清,当地人叫它‘鬼见愁’,能通吗?”

刘久山凑近仔细看,又抬头望了望险峻的山势,倒吸一口凉气:“‘鬼见愁’?那是条古栈道,荒废几百年了,就在悬崖边上,很多地方木头都烂了,

“不可能,就是可能!”宋希濂断然打断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光芒,“鬼子在‘老虎嘴’张网以待,池田主力从后压来,常规路线已是死路!唯有走这条绝路,才有一线生机!鬼子绝对想不到我们敢走这里!”

他迅速决断:“改变计划!不走‘老虎嘴’了!全军立即转向东北,强闯‘鬼见愁’古道!”

刘久山还在犹豫:“宋师长,那栈道实在危险,万一……”

“没有万一!”宋希濂斩钉截铁,“险中求生!执行命令!立刻行动!”

“是!”

命令下达,部队迅速转向,在游击队熟悉地形的队员引导下,艰难地向“鬼见愁”方向运动。抵达栈道入口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所谓栈道,是在近乎垂直的悬崖壁上凿孔插入木桩,铺上木板而成的窄道,宽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许多地方木板早已腐烂掉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木桩,脚下是云雾缭绕的万丈深渊。

“快!两人一组,互相照应!用绳索连接!重伤员绑在担架上,用人抬!马匹和重武器……只能放弃了!”宋希濂心痛但果断地下令。部队开始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踏上这条死亡之路。寒风呼啸,吹得人站立不稳,脚下松动的石块不断滚落深渊,发出令人心悸的回响。官兵们屏息凝神,紧贴岩壁,一步步向前挪动。不断有骡马失足惨嘶着坠下,甚至有战士因体力不支或木板断裂而坠落,牺牲悄无声息。这是一场与死亡赛跑的行军。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果断决策和部队面临绝境获得的积分,进行了针对极端地形行军的极限兑换:

“兑换:“高强度登山绳索”x5000米,“军用防滑钉鞋套”x3000副,“便携式岩钉与挂钩”x200套,“背负式伤员固定带”x100副,“高能量巧克力”x3000块,“防风护目镜”x2000副,“便携式氧气袋(小)”x50个(供极度虚弱者)。”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出现于先头部队辎重中(解释为战前特种装备储备及紧急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