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抉择1(1 / 2)

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三十一日,破晓前的野猪岭寒意刺骨。联合指挥部收到关于皖南友军动向与浙西义勇军可能策应的双重消息,如同在黑暗中投下两道交错的光束,照亮了突围的可能,却也带来了战略选择的巨大难题。与此同时,日军封锁线上的异常调动,更添了几分诡谲。是东向皖南汇合正规军,还是南下浙西依托地方武装,或是固守待变?每一个选择都关乎这支孤军的生死存亡。

指挥部岩洞内,汽灯将人影拉长,投在粗糙的岩壁上。宋希濂、周明远、刘久山、陈致远、张云鹤、赵锡田、李慕华、徐锐、王民生等核心成员悉数在场,气氛凝重如铁。地图上,两条可能的路线被红蓝箭头标出。

李慕华首先汇总情报:“两方面消息均已初步核实。皖南方向,确是第三战区直属独立第九旅一部,约两千人,奉命前出至绩溪以北策应,但其补给亦不充裕,且与日军有小规模接触,态度较为谨慎,要求我部尽快向其靠拢。浙西方向,是‘国民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约八百人,成员复杂但抗日坚决,熟悉地形,热情很高,愿全力接应,但装备较差。”

张云鹤倾向皖南:“第九旅是正规军,弹药补给渠道相对畅通,汇合后能得到休整补充,利于长期作战。背靠第三战区,战略上更安全。”

赵锡田眉头紧锁:“但东去皖南,需突破日军层层设防的封锁线,路途遥远,伤亡难料。第九旅态度谨慎,是否会全力接应?若途中受阻,后果不堪设想。”

刘久山摸着下巴:“浙西的第三支队,是老熟人,打过交道,信得过!他们地盘熟,小路多,能钻鬼子的空子。就是家伙差了点,补给也困难。但靠近他们的活动区,群众基础好,容易藏身。”

陈致远补充:“从政治上看,向皖南靠拢,符合上峰意图,但需警惕内部可能出现的‘吞并’风险。向浙西转移,自主性更强,但后勤压力巨大,易成孤军。”

王民生忧心后勤:“无论走哪条路,粮食只能撑两天。伤员转移更是大问题。必须尽快决断!”

徐锐提醒:“日军封锁线异动,原因不明。是否与这两条消息泄露有关?需严防有诈。”

会议陷入激烈争论,利弊权衡,难以决断。所有人的目光最终聚焦在宋希濂身上。

宋希濂沉默地盯着地图,手指在两条路线间缓缓移动,最终重重敲在皖南方向:“皖南!就去皖南!”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理由有三:一、第九旅是正规部队,背靠战区,汇合后能获得相对稳定的补给和休整,部队能恢复元气,这是长远之计!二、向东突围,虽路途险远,但一旦成功,战略主动权更大,可威胁日军侧后,符合抗战全局!三、浙西方向,虽暂时安全,但活动区域狭小,资源有限,终非久留之地,易被日军聚歼!”

他话锋一转:“但去皖南,不是硬冲!要智取!刘司令!”

“在!”

“请贵部立即选派最可靠的向导,寻找一条尽可能避开日军重点封锁、又能尽快接近皖南友军的隐秘路线!要快!”

“没问题!我亲自带人去探路!”刘久山慨然应允。

“李参谋!”

“到!”

“立即复电第九旅,告知我部决定东移,请求其明确接应地点、信号,并尽可能前出策应!同时,严密监听日军通讯,特别是针对第九旅和皖南方向的调动!”

“是!”

“周政委、陈政委!政治动员要立即跟上!向全体官兵讲清东进皖南的战略意义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强调团结,巩固部队!尤其是两军之间,要消除隔阂,共度时艰!”

“明白!”

“张团长、赵团长、马团长!部队立即进行轻装准备,妥善安置重伤员(留下可靠人员和小部队依托山民照顾),能走的伤员必须带走!筹集所有能带的粮食弹药!做好强行军和战斗准备!”

“是!”

“行动要快!日军的异常调动,说明他们可能已经察觉了什么!我们必须抢时间!”宋希濂斩钉截铁。

命令下达,联合部队如同精密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起来。刘久山亲自带领几名老练的游击队员,消失在晨曦的迷雾中,前去探路。营地内,官兵们默默整理行装,埋锅造饭(最后一顿相对充足的餐食),轻伤员互相搀扶,重伤员被集中安置,气氛悲壮而有序。混合编组后的连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作效率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