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长在一旁谨慎道:“司令官阁下,天目山支那军战斗力远超预估,其指挥官宋希濂用兵刁钻,且似乎总能获得某种补充。如今武汉战事正处于最关键阶段,兵力捉襟见肘。是否暂缓对天目山的攻势,待武汉战事平息后再集中力量解决?”
“不行!”松井断然拒绝,“天目山已成心腹大患!其存在严重威胁我后方交通线,牵制我大量兵力,更在国际上散布谣言,损害帝国声誉!必须尽快铲除!”
他盯着地图,目光阴鸷:“从第13师团抽调一个步兵联队,配属一个山炮大队,紧急增援赤坂!命令特高课,加紧对天目山内部渗透,寻找其弱点。同时,请求航空兵加大轰炸力度,摧毁其工事和物资!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宋希濂的人头!”
一道更残酷的围剿命令,从南京发出。
重庆军委会的嘉奖电和少量补充物资(部分由系统兑换合理化)抵达天目山,带来了统帅部的肯定,但实际物资对于巨大的消耗来说,仍是杯水车薪。负责联络的参谋私下向李慕华透露,武汉方向压力巨大,兵员、弹药补充极其困难,希望天目山部队能继续克服困难,独立坚持。
现实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宋希濂心头。
通过陈嘉庚等人的努力,天目山部队揭露日军细菌战和顽强抗战的事迹,开始在海外华侨和部分国际友人中小范围传播,引发同情和声援。一些华侨团体开始捐款捐物,但运输通道被日军严密封锁,物资难以送达。英美等国官方态度依旧暧昧,但部分媒体和民间团体对日军暴行的谴责声有所升高。这微弱的国际声援,虽无法立即改变战局,但如同一丝曙光,带来了道义上的支持。
傍晚,李慕华再次收到“戚七”的密信。信中对“惊蛰”行动的成功表示祝贺,但对天目山面临的严峻形势表示深切担忧。
“宋将军勋鉴:惊蛰一役,扬我军威,可敬可贺!然,据悉,日军震怒,已决意抽调精锐,加强围剿。不日将有第13师团之波田支队(注:历史上为台湾混成旅团,此处可虚化处理)一部驰援,规模空前,贵部处境将极度艰难。另,敝处获一批紧要物资(药品、电台零件、特种钢材),然运输通道遭敌严密封锁,难以送达。盼贵部能设法出兵,袭扰某段铁路线(附详细坐标及时刻表),或可创造转运契机。此举风险巨大,望慎酌。又及,国际舆论于贵部渐趋有利,望坚持到底!”
这封信,既带来了极坏的消息(日军增兵),也带来了一个极具诱惑又风险极高的合作提议(协同破交以获取物资)。
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三人对着密信和地图,陷入沉思。
出兵袭扰铁路,配合“戚七”转运物资,能获得宝贵补给,但必然暴露部队位置,可能招致日军重点打击,甚至落入陷阱。不出兵,则物资难以获取,部队难以久持。
“风险太大!”周明远首先反对,“部队刚经历恶战,急需休整。此时出兵,若中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李慕华分析:“但‘戚七’提供的坐标和时机很具体,成功可能性存在。物资对我们太重要了,尤其是药品和电台零件。”
宋希濂沉思良久,目光锐利:“富贵险中求!但不能蛮干。高天亮的‘猎影’队损失大,但骨架还在。可以让他们去!”
他做出决定:“回复‘戚七’,同意配合。但由我部派出精干小分队执行破交任务,其运输队必须准时抵达约定地点,过时不候!高天亮!”
“到!”
“给你一天时间,从‘猎影’和各团侦察排抽调最精锐的人员,重组一支精悍的突击队,执行此次破交任务。任务代号:‘借东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是!保证完成任务!”高天亮领命,眼中重新燃起战火。
深夜,宋希濂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星空。内部刚刚稳定,外部大军压境的威胁又至。“戚七”的提议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风险。
机要参谋送来最新译电:侦察兵报告,发现日军新的番号部队正在邻近区域集结,兵力不详,但动向可疑。
风暴的前兆,已经显现。
宋希濂攥紧了拳头。他知道,最艰难的考验,即将来临。天目山这面战旗,必须在血与火中,更加顽强地飘扬下去。
“告诉同志们,”他对身边的周明远和李慕华说,“准备迎接暴风雨吧!天目山,永远不会屈服!”
黎明的曙光刺破黑暗,照亮了宋希濂坚毅如磐石的脸庞。下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已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