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深喉(1 / 2)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晨光刺破云层,照亮了天目山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的战场。昨日挫败“毒刺”行动的胜利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便被“深喉”这个如鲠在喉的名字所带来的沉重压力所取代。一个潜伏极深、级别可能很高的内奸,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埋藏在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肃奸工作,进入了最艰巨、也最危险的攻坚阶段。

师部岩洞内,气氛比应对“毒刺”时更加凝重。参会者范围扩大,除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徐锐外,还包括负责作战的张云鹤、赵锡田,负责后勤的王民生,以及被要求与会的、神色各异的几位团级主管和机要部门负责人。汽灯的光线在众人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阴影。

徐锐首先通报了最新情况,声音低沉而清晰:“根据被俘‘毒刺’小队长的供述,以及我们对陈布雷随从‘夜枭’的审讯交叉验证,基本可以确定,内应‘深喉’具备几个关键特征:第一,级别较高,能接触到核心的防御部署、后勤据点分布等机密信息;第二,潜伏时间不短,对根据地运作规律十分熟悉;第三,行事极其谨慎,采用单线联系和死信箱方式传递情报,难以追踪。”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中高级军官,继续道:“‘毒刺’行动中,敌人精准地选择了三号备用粮库这个相对次要但关键的目标进行主攻,说明‘深喉’不仅知道各据点位置,还清楚其重要性和防御强弱。这意味着……”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嫌疑范围,指向了在座的各位,以及他们直接管辖的核心部门。

会场一片寂静,落针可闻。几位团长和部门负责人面面相觑,神色间有震惊,有愤怒,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三团团长马富贵脸色尤其难看,赵启明事件后,他本就承受着巨大压力。

张云鹤率先打破沉默,一拳砸在桌上:“他娘的!真是家贼难防!查!必须一查到底!老子第一个接受审查!师座,我建议,立即对所有能接触到相关机密的人员进行隔离审查!”

赵锡田相对冷静:“老张,稍安勿躁。隔离审查动静太大,容易打草惊蛇,也影响部队正常运转。关键是找到确凿证据。徐科长,有没有更具体的线索?比如死信箱的位置?或者传递情报的规律?”

徐锐摇头:“对方非常狡猾,死信箱位置多变,且使用后即废弃。规律难以捕捉。目前唯一的实物线索,是从‘夜枭’身上搜出的密写药水和微缩胶卷,但技术含量很高,非一般人能弄到。”

李慕华补充道:“还有一个疑点,陈布雷在被软禁期间,曾用灯光向外发送信号。我们监听到了,但无法破译。这信号是发给谁的?是不是‘深喉’?如果是,说明‘深喉’可能就在师部附近,甚至能观察到陈布雷的住处!”

此言一出,众人脊背发凉。内奸可能就在眼皮底下!

周明远沉声道:“情况严峻,但越是这样,越要沉着冷静。我建议:第一,外松内紧。日常工作照常,避免引起恐慌,但内部监控要升级到最高级别。第二,秘密调查。徐科长牵头,成立专案组,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不动声色的背景复核、行踪排查和交叉印证。第三,技术突破。集中力量,争取从密写药水、微缩胶卷或者灯光信号中找到突破口。”

众人纷纷发言,有的主张快刀斩乱麻,有的建议引蛇出洞,争论激烈。

宋希濂一直沉默地听着,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位与会者。他知道,此刻任何轻率的举动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最终,他抬手制止了争论,决断道:

“‘深喉’不除,根据地永无宁日!但抓内奸不同于打仗,需要证据,需要耐心!”

他具体部署:“一、秘密排查。徐锐的专案组立即开展工作,范围限定在能接触核心部署和后勤机密的中高级军官及机要人员。排查要讲策略,以组织谈话、工作汇报等名义进行,重点核查其近期活动、社会关系、有无异常消费或言行。李参谋提供技术支援。”

“二、严密监控。对陈布雷的监控不能放松,扩大其住所周边的监视范围,记录所有异常信号和接近人员。对王茂才,继续隔离审查,深挖其可能被利用的细节。”

“三、内部警示。周政委负责,在不透露具体案情的前提下,对营级以上干部进行一次加强纪律和保密教育的谈话,敲山震虎,观察反应。”

“四、外部施压。张团长、赵团长,你部加强对敌占区的侦察和骚扰力度,制造紧张气氛,看看能否迫使‘深喉’或其上线有所动作。”

“诸位,”宋希濂目光凝重,“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考验的是我们的智慧、定力和忠诚。我希望,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经得起考验的革命同志!散会!”

会议结束,众人心情沉重地离开。无形的压力,笼罩在每一位与会者心头。

会议结束后,不同的角色呈现出不同的反应。

张云鹤回到团部,立刻召集营连长,以战备检查为名,subtly(巧妙地)核查了各级军官近日的行踪和通讯记录,脸色铁青。

赵锡田则更加细致,他单独找了几位心腹参谋和后勤干部谈心,既了解情况,也暗中观察。

马富贵回到三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许久,然后召开全团大会,再次强调纪律,言辞激烈,甚至带着几分悲愤,要求官兵用行动证明清白。

后勤处长王民生则一头扎进仓库和账本里,反复核对物资调配记录,生怕出一点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