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了系统补给,但长远来看仍远远不够。宋希濂决定主动出击。他派侦察连长赵虎,带领一个精干小组,化妆成渔民,乘小舟出湖侦察,一方面摸清周边敌情,另一方面尝试与岸上的游击队或百姓接触,寻找补给来源。
临近中午,赵虎小组带回了一些消息和……几大筐鲜鱼!
“师座!”赵虎兴奋地报告,“我们摸到了北岸的洞庭西山岛,岛上鬼子巡逻队不多,但伪军盘查很严。我们绕到岛西边,碰见了几户偷偷打渔的乡亲!他们听说我们是三十六师的,非常热情,把这些鱼硬塞给我们!还说……附近几个小岛的渔民,都恨鬼子,愿意偷偷帮我们!”
看着活蹦乱跳的鲜鱼,宋希濂眼前一亮!太湖物产丰富,鱼类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他立刻召集各连队炊事员和懂水性的士兵。
“从今天起,各连组织捕鱼小组,利用现有材料制作渔网、鱼叉!向渔民学习捕鱼技巧!我们要靠水吃水,解决一部分口粮问题!”
命令下达,沙洲上顿时热闹起来。士兵们砍下芦苇做浮子,拆开缴获的日军帐篷线做渔网,甚至用刺刀磨成鱼叉。虽然笨拙,但一种自力更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傍晚时分,竟然真的有不少收获,当晚,许多士兵喝上了鲜美的鱼汤,士气为之一振。
与此同时,南京,军委会作战厅内的气氛,比太湖的迷雾更加阴沉。淞沪大军溃败的消息不断传来,吴福线形同虚设的噩耗更是雪上加霜。
蒋介石面色铁青,听着糟糕的战报:“……宋希濂部在苏州河、八坼虽有斩获,但毕竟独木难支,现已退入太湖,联络中断。日军主力正沿沪宁铁路和太湖北岸快速推进,宜兴、溧阳危在旦夕……”
陈诚痛心疾首:“委座!必须立刻下令,让溃退各军向皖南、浙西转进,依托山区建立第二道防线!若再犹豫,几十万将士将被日军围歼于南京城下平原地区!”
何应钦却担心道:“放弃南京周边,政治影响太大……国际观瞻……”
“现在顾不得观瞻了!”白崇禧罕见地激动起来,“保存实力要紧!应立即命令宋希濂、王耀武等尚有战力的部队,向浙皖边境集结,作为战略预备队!”
争吵持续着,最终,一份模棱两可的电令发出:“着各部相机转进,阻敌西犯。南京防务,另做部署。”这份电令,实际上给了前线将领自主决断的权力,也预示着南京的悲剧命运难以避免。这份电文,也通过秘密渠道,几经周折,开始向太湖方向传递。
夜幕降临,沙洲上燃起篝火,鱼汤的香气和伤员的药味混合在一起。宋希濂收到了赵虎的进一步报告:已与当地一支较大的太湖游击队“洞庭支队”取得了联系,对方愿意提供向导,并告知了一条相对安全的、经小梅山、马迹山前往宜兴山区的秘密水道。
同时,脑海中系统提示,那名召唤的“精锐侦察突击连”连长已抵达接应点,并发来了安全信号。
所有信息汇聚在一起,方向已然清晰。
宋希濂再次召集核心军官,在篝火旁摊开地图。
“情况明朗了。”宋希濂的手指从沙洲指向西南,“明日凌晨,全军开拔!由太湖游击队向导引路,经秘密水道,登陆马迹山,然后由一支前来接应的精锐小分队(系统部队)带路,直插宜兴南部山区!”
“伤员怎么办?”周明远问。
“重伤员由游击队协助,分散安置在可靠的渔民家中或湖中更隐秘的岛屿。轻伤员随军行动。所有船只集中使用,行动务必隐蔽迅速!”
“是!”
命令传达到每个士兵耳中。虽然对离开相对安全的沙洲感到不安,但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希望,部队的凝聚力反而增强了。官兵们默默检查着武器,收拾着简陋的行装,准备着又一次生死未卜的转进。
宋希濂站在水边,望着对岸黑暗的轮廓和天空中稀疏的星辰。太湖的这一夜,是抉择之夜,也是新征程的开始。前往浙西的路,绝不会平坦,但至少,他们有了一个方向。
十一月六日,在沙洲的生存挣扎、激烈的战略辩论、意外的群众支援和高层的无奈决策中度过。三十六师在绝境中觅得一线生机,决定跳出太湖,向着群山深处,去寻找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