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隔阂(2 / 2)

一些热衷于彰显自己“国际视野”和“高审美”的评论者与大V,言辞间对大秦本土的推理创作极尽贬低之能事,仿佛不如此划清界限,便不足以证明自己品味的优越与超前。

【说句可能得罪人的实话,大秦现在市面上这些所谓的推理作者,连给詹金斯提鞋都不配,水平差了不止一个维度。】

【人家那才叫真正的推理,建立在物证和严酷逻辑之上的智力游戏。我们这很多顶多算儿童猜谜,还是漏洞百出、依靠作者强行降智的那种。】

【真心建议大秦的作者们都去好好研读、背诵一下《血色晚宴》,学学什么叫严谨的叙事结构,什么叫环环相扣的逻辑链。

别整天就知道搞些狗血情爱、强行煽情的家国情怀往故事里塞,结果弄得不伦不类,推理不像推理,言情不像言情。】

这股自我贬低与盲目崇拜交织的风气,其声浪之大,甚至引起了海外媒体的注意。

一位北陆联邦颇具影响力的文化记者,在专访奥利弗·詹金斯时,特意提到了他的作品在大秦联邦境内引发的热议,以及部分大秦读者对本土推理创作表现出的普遍失望情绪。

镜头前的詹金斯,穿着一身剪裁合体、价格不菲的定制西装,嘴角始终挂着经过精心设计的、显得宽容而富有教养的微笑。

但那双蓝色的眼眸中,那一抹属于成功者与既定规则制定者的、居高临下的傲慢,却几乎不加掩饰。

他并没有如同街头莽汉般直接抨击大秦,而是用一种看似客观、公允,实则骨子里充满文化优越感的口吻,慢条斯理地回应道:

“我很高兴,也非常荣幸,我的作品能在大秦联邦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

这再次证明了,卓越的推理故事,其魅力是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触动不同背景读者的心灵。

至于大秦本土的推理创作……嗯,我必须承认,我了解得确实不多,或许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和审美偏好,这与我们的传统有所不同。

推理小说,究其核心,是理性与逻辑的极致艺术,它需要一种对细节近乎偏执的关注、对因果链条严苛到冷酷的追求。

这或许,与某些更注重感性表达、意境营造、以及人际关系描摹的文化传统,存在一些……本质上的差异。

当然,我很期待在未来,能看到大秦的作者们,能带来一些融合了他们自身文化特色的、嗯……或许会很有趣的尝试。”

这番绵里藏针、看似谦逊实则傲慢的言论,通过媒体报道和网络翻译迅速传回大秦联邦,瞬间在本就沸腾的舆论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激起的却是更猛烈的怒火与更复杂的情绪。

一些此前就极力推崇詹金斯的人,如同找到了尚方宝剑,更加觉得“詹金斯先生果然有大师风范,一针见血”、“说到点子上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就是缺了这根弦”。

【看到没?连詹金斯本人都委婉地指出了,我们文化里可能就缺乏那种极致的逻辑基因!要正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