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音响建筑”(1 / 2)

合练开始。

起初,声音显得有些杂乱。

习惯了传统合奏“跟着感觉走”的乐师们,一下子要同时关注复杂的谱面、精确的节奏、以及与其他声部的配合,难免手忙脚乱。

弹拨声部的颗粒感与弦乐声部的绵长线条需要找到平衡,吹管乐器进入的时机和音量需要严格控制以免破坏整体宁静的基调。

斯语站在指挥的位置,不断地停下来,细致地解释他的意图,调整各个声部的平衡。

“弦乐组,这里再轻柔一些,气息拉长,想象月光如水银泻地。”

“弹拨组,轮指再稀疏一点,要的是点缀,不是抢戏。”

“笛子,这个乐句是远景,音色要飘渺,弱起……”

一遍,两遍,三遍……

排练厅里回荡着并不完美、却不断进步的乐音。

老乐师们皱着眉头,努力适应着新的要求,年轻学员们则觉得新奇又充满挑战。

周老在一次休息时,抹了把额头的细汗,对斯语苦笑道:“小友啊,你这‘新交响’,可真是把我们这些老骨头折腾得不轻。

这比我们排十首传统曲子还累人!”

然而,当磨合渐渐深入,当乐师们开始慢慢抓住斯语所要的那种“立体音响”的感觉时,奇妙的变化发生了。

不再是简单的旋律线条,而是真正构筑起了一个立体的、富有空间感的音响世界。

弦乐群如同铺展开的浩瀚江面,深沉而流动。

弹拨乐器如同江上泛起的粼粼波光,灵动而闪烁。

笛箫的声音如同拂过江面的清风,带着月夜的凉意与花香。

笙与中低音弦乐、弹拨乐器共同构筑了丰厚而稳定的和声基底,让音乐不再单薄。

尽管还远未达到完美,但那初具雏形的、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而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全新音响,已经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乐师们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手中这些熟悉的乐器,组合起来竟然能产生如此宏大、细腻而又充满现代感的艺术表现力。

这不再是他们印象中那个略显单薄、更适合小范围雅集的传统合奏,而是一种真正能够登上世界舞台、与西方交响乐对话的、成熟而强大的音乐形式。

李老师放下二胡,长长舒了一口气,眼神复杂地看着斯语,最终咧嘴一笑,“好小子!真有你的!

虽然折腾人,但这动静……确实带劲!我老李算是服了!”

陈老师更是激动地拍着斯语的肩膀,“斯语小友,不,斯语老师!这‘新交响’,有搞头!绝对有搞头!”

就连最初质疑最甚的周老,也抚摸着心爱的琵琶,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光芒,喃喃道: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能这样弄……看来,是我们这些老家伙的眼界窄了啊……”

看着乐师们从质疑、适应到最终被音乐本身征服的转变,斯语心中充满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