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春江花月夜(1 / 2)

斯语这番坦诚而谦逊的话,让原本争论的几位老乐师都安静了下来。

他们互相看了看,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似的情绪。

一丝无奈,一丝宽容,还有一丝被年轻人的热情所触动的好奇。

周老最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重新拿起他的小茶壶,抿了一口,脸上露出一丝带着点宠溺和纵容的笑容。

“罢了罢了。年轻人,有想法总是好的。

我们这些老家伙,守着这些东西一辈子了,能看到有人愿意用新的眼光来折腾它们,哪怕是瞎折腾,也挺有意思。

行,斯语小友,你需要我们这把老骨头怎么配合,到时候尽管说。

反正啊,这排练厅你随时来,我们这帮老伙计,还有这些乐器,都在这儿。”

李老师和陈老师也纷纷点头。

“对对,试试就试试,大不了就是不成嘛。”

“我们也想听听,你说的那个‘立体音响空间’,用咱们的家伙什儿弄出来,到底是个啥动静。”

他们的态度很明确:支持尝试,但对结果不抱太大希望。

在他们看来,斯语这个“新交响”的构想,更像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一次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民族音乐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和特性,岂是那么容易就能被融入一个完全外来的框架里的?

他们愿意提供帮助,更多的是出于对晚辈的爱护和鼓励,以及内心深处那一丝连自己都不太愿意承认的、微弱的好奇火苗。

万一呢?万一这个总能创造奇迹的年轻人,真的能点石成金呢?

斯语看着几位老师傅眼中那份混合着质疑、宽容与一丝微弱期待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深知前路艰难,但他更知道,他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获得了这些传统守护者的理解与有限度的支持。

这就足够了。

剩下的,就需要他用未来的作品,去一点点证明,去征服所有的怀疑。

他站起身,郑重地向几位老乐师鞠了一躬,“谢谢各位老师!”

窗外寒风依旧,排练厅内却仿佛因为这一个大胆的构想和这份跨越代际的理解,而变得更加温暖起来。

得到了民族乐团几位老乐师“试试看”的首肯后,斯语并未急于立刻动笔。

他深知,将脑海中地球成熟的民族管弦乐作品“移植”过来,其挑战不亚于创作《第四十号交响曲》。

甚至更为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对蓝星大秦现有民族乐器性能、乐团编制以及演奏家习惯的深度磨合。

他需要选择一首既能充分展现“新交响”理念,又相对贴近传统审美、易于被乐师和听众初步接受的作品。

他的目光,落在了那首千古传诵、描绘江南月夜静谧美景的古曲——《春江花月夜》上。

这首曲子本身意境幽远宁静,旋律优美流畅,在大秦拥有极高的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