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春江花月夜(2 / 2)

以此为基础进行交响化的改编,如同在一幅熟悉的古典水墨画上,施以更丰富的色彩和更具层次的渲染,既保留了传统的“魂”,又赋予了其新的“形”,是一个绝佳的起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斯语往民族乐团跑得更勤了。

他不再仅仅是旁观和提问,而是开始有针对性地与不同声部的乐师进行深入交流。

他找到负责弹拨声部的周老和其他老师,反复探讨琵琶、古筝、扬琴、阮等在表现水波荡漾、月色空蒙意境时的不同音色特点和组合可能性。

“周老,您看这里,如果琵琶用轻柔的轮指模拟水波潋滟,同时古筝在低音区用缓慢的刮奏铺底。

营造空阔的江面感,扬琴再用清脆的音色点缀其间,模仿月光洒下的碎影,这样的音响层次您觉得可行吗?”

斯语拿着初步构思的片段,虚心求教。

周老眯着眼,手指在膝盖上虚按着,仿佛在无声地演奏,沉吟道:“想法是好的,意境也抓得准。

不过,琵琶轮指太密,容易抢了古筝的韵味,力度和速度要控制得极其精妙才行。

扬琴的点缀嘛……音色是亮,但位置要放对,不能乱,得像撒珍珠一样,疏密有致。”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旁边的琵琶,亲自示范了几种不同力度和速度的轮指,让斯语直观感受其中的细微差别。

斯语认真记下,又去找李老师探讨二胡声部。

原曲旋律线条主要由弦乐承担,斯语希望在保留主旋律骨干的基础上,丰富内声部的和声支撑,并尝试加入一些复调性的呼应。

“李老师,主旋律依旧由二胡领奏,但中胡和革胡是否可以提供更流动、更丰满的低音线条和和声背景?

甚至在高潮部分,是否可以尝试一个简短的四部弦乐复调段落,虽然乐器不同,但营造一种声部交织、此起彼伏的涌动感?”

李老师皱着眉头,试着用二胡拉奏斯语写下的一条内声部旋律,又让旁边休息的中胡、革胡乐师一起配合。

起初有些磕绊,音色融合度也需要调整,但反复试验了几次后,一种不同于传统齐奏的、更具立体感的弦乐效果开始显现出来。

“嗯……这么弄,是厚实了不少,有点意思。”

李老师虽然觉得有点“折腾”,但也承认效果新颖,“就是配合起来要求更高了,这帮小子们得多练练。”

吹管和打击声部也不例外。

斯语与陈老师研究如何用笛箫的不同音区表现月夜的静谧与微风,如何用笙的和声丰富中声部的厚度。

甚至在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的灵动处,尝试加入了少量梆子、碰铃等色彩性打击乐,增强节奏感和画面感。

每一个细节,每一种音色的组合,斯语都与乐师们反复推敲、试奏、调整。

这个过程缓慢而琐碎,充满了尝试与失败。

有时一个看似美妙的构思,在实际演奏中却因为乐器律制差异或音色冲突而显得怪异。

有时乐师们习惯了传统的演奏方式,对斯语要求的某些新的力度变化或节奏处理感到不适应。

但斯语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耐心和谦逊的学习态度,而乐师们也被他的认真和偶尔展现出的、令人惊喜的音响效果所打动,逐渐从“陪着胡闹”的心态,转变为更加投入地参与这场前所未有的“实验”。

当斯语将初步改编完成的《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总谱(仅仅是几个核心段落的小样)放在排练厅的谱架上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了过来。

乐谱看起来比传统的工尺谱或简谱复杂得多,多了许多他们以前不太在意的力度记号、速度变化标记和各声部交错进行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