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老李的教授笑着反驳,但眼神里也满是欣慰,“现在好了,《精忠报国》、《回马枪》,哪一首不是既叫好又叫座?
旋律、和声、编曲,哪一样不是专业水准?这可是给我们作曲系挣了天大的脸面啊!”
另一位教和声学的女教授抿嘴笑道:“可不是嘛!现在外面都说,咱们星辉作曲系藏龙卧虎,教出了一个能文能乐的全才!
其他几个音乐学院的院长,昨天开会的时候,看咱们主任的眼神都酸溜溜的!”
系主任本人虽然努力维持着威严,但嘴角那不断上扬的弧度却出卖了他的心情。
他清了清嗓子,故作严肃道:“咳咳,斯语同学取得这样的成就,固然有他自身天赋和努力的因素,但也离不开我们系里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嘛!
这说明我们星辉的教学方向是正确的,是能够培养出顶尖人才的!”
他说到最后,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办公室里再次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不仅仅是作曲系,其他院系的老师谈起此事,也多是带着自豪和调侃。
“以后给学生讲跨学科融合、讲艺术通感,斯语就是现成的、无可辩驳的最佳案例!”一位文学系的教授在课上调笑道。
教公共课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偶尔提及,“所以啊同学们,不要局限自己的视野,你看斯语同学,文学和音乐双栖,同样都能做到极致,这说明艺术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这些老师们私下里的“笑弯了腰”,并非嘲笑,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与有荣焉的喜悦和骄傲。
自己学校的学生,取得了如此耀眼的成就,并且是以一种如此震撼的方式,这无疑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声誉的最佳宣传。
在这股轰动的暗流之下,一些微妙的变化也在发生。
虽然依旧没人敢轻易打扰斯语,但私下里,以他为目标、暗中努力的学生明显增多了。
尤其是作曲系和表演系的学生,练习得更加刻苦,讨论创作和表演时,也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言吾\/问徵”的作品作为分析和学习的对象。
斯语的存在,无形中为许多学子树立了一个近乎传奇的标杆,既带来了压力,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而对于斯语本人而言,校园生活除了多了一些更灼热的目光和更广泛的私下议论外,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他依旧按时上课,依旧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依旧偶尔去清音阁听戏。
他将外界的喧嚣与校园内的轰动,都很好地隔绝在了自己专注的世界之外。
只是偶尔,当他看到某位老师课堂上投来的、带着欣慰和鼓励的含笑目光时,会微微颔首回应,然后继续低下头(其实是有些受不住),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上。
对他而言,无论是“言吾”还是“问徵”,都只是一个代号。
最重要的,始终是下一个有待完成的故事,下一段有待谱写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