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团队的磨合(2 / 2)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在两人争论的焦点旁边,画下了一个简单的框图。“我们不一定非要二选一。或许可以尝试一种混合架构?在核心计算部分引入局部的、受控的异步事件处理机制,用于处理特定的、对能效极度敏感的任务。而在全局控制和数据交互层面,保留同步逻辑,确保整体的可靠性和可设计性。”

他一边说,一边快速勾勒出这种混合架构下,数据流和控制流可能的变化路径。他的讲解清晰而富有层次,既肯定了黄明创新想法的价值,又将赵伟担忧的工程难题纳入了考量范围,并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折中探索方向。

这不是简单的各打五十大板,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将双方看似对立的观点,融合成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方案。

黄明和赵伟都愣住了。他们看着白板上那个新颖的框图,听着林长青条分缕析的阐述,心中的壁垒似乎在一点点松动。林长青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但他展现出的那种超越他们单一视角的技术视野和架构能力,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信服。

“我们可以先从这个简化模型开始验证。”林长青放下笔,目光扫过众人,“成立两个小组。黄明,你带两个人,负责调研和模拟这种异步事件触发机制的核心单元。赵伟,你带另外两人,负责研究如何将这种单元,可靠地集成到现有的同步设计框架和工具链中。一周后,我们根据模拟数据,再决定下一步。”

他明确了分工,设定了短期目标,将一场可能无休止的争论,转化为了具体的、可执行的研究任务。

争论平息了,会议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白板和键盘敲击的声音。黄明和赵伟虽然还带着些许不服气,但都开始埋头研究林长青提出的新方向。

苏雨晴偶尔会送来茶水和点心,她敏锐地察觉到团队氛围的变化。她看到林长青在其中斡旋、引导的身影,看到他如何将一群散乱的尖刺,初步梳理成一股可以朝同一方向用力的绳索。她心中暗自赞叹,这不仅仅是技术领导力,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驾驭人心的智慧。

在后续的日子里,类似的技术争论依旧时有发生。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林长青处理起来愈发得心应手。他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引导团队成员超越个人立场,从项目整体目标出发去思考解决方案。

他建立了清晰的贡献评估机制,确保每个人的努力都能被看见和认可。他鼓励开放的技术辩论,但设定底线,不允许人身攻击。他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则成为了凝聚团队最核心的向心力——当他偶尔亲自出手,解决某个困扰大家许久的技术难点时,那种举重若轻的姿态,总能赢得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敬佩。

一周后,黄明小组和赵伟小组分别拿出了初步的模拟数据。结果令人惊喜,林长青提出的混合架构方向,在仿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这一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信心,也让黄明和赵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合作确实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团队的磨合,在一次次的激烈争论、思维碰撞和林长青恰到好处的引导中,艰难而坚定地进行着。棱角并未被磨平,反而在相互砥砺中变得更加锋利,只是这一次,所有的锋芒都开始朝向同一个目标。

林长青看着这群逐渐找到节奏的伙伴,知道距离他们真正拧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还需要时间。但他相信,这群被他亲手挑选出来的“先锋”,终将伴随他,在这片属于芯片的荆棘之地,踏出一条属于他们的路。帝国的技术根基,就在这充满火药味却也充满活力的磨合中,一寸寸变得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