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科技”芯片项目部,临时设在公司新租用的办公区一角。几台高性能工作站嗡嗡作响,白板上画满了潦草的电路图和算法草图,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年轻活力的气息。然而,在这片看似热火朝天的景象之下,潜流暗涌。
林长青招募来的这五位成员,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翘楚,思维敏锐,个性鲜明。物理系的黄明,想法天马行空,常常提出颠覆性的构思,但有时过于跳跃,缺乏工程实现的细节考量。电子工程系的博士赵伟,功底扎实,逻辑严密,但对偏离传统路径的“野路子”本能地持怀疑态度。另外三位,有的擅长算法,有的精通硬件描述语言,也都带着强烈的自信和固有的思维习惯。
分歧在项目启动后不久便显现出来。
第一次正式的技术讨论会上,围绕着芯片底层计算单元的设计思路,黄明和赵伟就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黄明挥舞着记号笔,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结构奇特的示意图:“我们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逻辑门阵列思维!看这个,基于异步事件触发的脉冲神经网络单元,这才是未来!能效比绝对碾压现有架构!”
赵伟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明哥,你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好。但异步电路的时序如何保证?全局时钟都不要了,整个芯片的同步和数据一致性怎么解决?这完全是空中楼阁,现有的EdA工具链都不支持这种设计!”
“工具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被工具限制住思维!”黄明反驳道,“总是抱着老掉牙的冯·诺依曼架构修修补补,怎么可能突破瓶颈?”
“工程实现不是纸上谈兵!没有可靠的工具和方法学,再好的想法也是镜花水月!”赵伟寸步不让。
会议室内气氛骤然紧张。其他几位成员也各自站队,有人觉得黄明思路开阔,值得冒险一试;有人则认为赵伟考虑周全,稳扎稳打才是正道。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讨论陷入了僵局。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天才们的棱角在碰撞中发出刺耳的声响。
林长青坐在主位,一直没有插话。他安静地听着双方的论点,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和反应。他看到黄明眼中燃烧的理想主义火焰,也看到赵伟脸上对工程严谨性的执着。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分歧,更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性格特质之间的剧烈摩擦。
他并没有感到意外或沮丧。他知道,真正的天才团队,初期必然伴随着这种混乱与碰撞。强行压制或者和稀泥,只会扼杀创造力,让团队失去活力。关键在于引导。
就在争论最激烈,几乎要演变成人身攻击时,林长青轻轻敲了敲桌子。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他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将目光投向黄明:“黄明,你的异步事件触发思路,在理论上确实有突破的可能。但赵伟提出的时序和一致性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工程挑战。”他顿了顿,转向赵伟,“赵伟,工具链的限制是事实,但历史上所有颠覆性的技术,几乎都是在突破现有工具边界的过程中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