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招募新血(1 / 2)

催化剂业务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如同给“长青科技”这棵幼苗施下了充足的养分。林长青没有让资金躺在账户上沉睡,他深知,要实现那个深埋于心的芯片梦想,仅凭他一人之力,无异于痴人说梦。他需要同伴,需要更多聪明、狂热、敢于挑战权威的大脑,与他一同攀登这座险峻的技术高峰。

他没有选择传统的招聘渠道,那些地方或许能找到合格的工程师,但未必能找到他需要的“先锋”。他将目光投向了北大校园内部,投向了那些和他一样,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与征服欲的年轻灵魂。

一则特殊的“招募令”,悄然出现在了北大bbS的技术板块和相关院系的内部通知栏里。这则招募令没有花哨的装饰,言辞简洁却极具冲击力:

“招募:挑战世界级难题的伙伴。

领域: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算法。

要求:对技术有近乎偏执的热爱,不畏惧从零开始,具备扎实的基础和超越课本的思考能力。

待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一个参与定义未来的机会。

联系人:林长青。”

落款处,只有简单的“长青科技”四个字。没有过多的公司介绍,没有复杂的职位描述,但这则招募令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子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林长青的名字,伴随着pRL论文第一作者和催化剂的成功,早已在北大,尤其是在理工科院系中,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现在,这个传奇人物要进军芯片和AI领域,并且用“挑战世界级难题”这样的字眼来招募伙伴,瞬间点燃了许多技术天才内心的火焰。

响应者众。邮件如同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各院系的绩点佼佼者、竞赛获奖者和在技术论坛上小有名气的“大神”。

面试被安排在新居的书房里。这里没有公司的正式会议室,反而更像一个思想交流的沙龙。林长青没有让人事部门的人参与初选,他亲自坐镇,苏雨晴则在一旁负责记录和协调,她的存在让严肃的面试氛围多了一丝柔和。

第一个面试者是个微电子专业的大三学生,戴着厚厚的眼镜,简历上写满了各种EdA工具的使用经验。他自信满满地阐述着自己对某个经典架构的理解。

林长青安静地听完,然后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逻辑单元。“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新型的存内计算单元,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将能效比提升十倍,你会从哪些物理层面和架构层面入手思考?”

那个学生愣住了。课本和现有的论文里,几乎没有现成的答案。他支支吾吾地尝试套用一些传统思路,很快就显得捉襟见肘。林长青没有嘲笑,只是平静地点点头,指出了他思路中的几个固有局限,然后客气地结束了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