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复核(1 / 2)

李华也懒得和他们掰扯,朝张恂略一颔首。不过盏茶工夫,便见张恂领着司礼监一众人等捧着满案奏章与盛放玉玺的宝函肃然入殿,在内阁官员对面另设一席。

李华拈起琉璃盘里的霜糖柿饼,垂眼吹了吹碎屑,声音不高,却刚好让三位阁老和张恂三人都听得清楚:

“彭先生,票拟若无更改,便照规矩批红。司礼监只核‘是否违制’,不核是非。——这印,当场就能盖,也省得诸位再跑一趟午门。”

说罢,他把柿饼放回盒中,指尖在案上轻轻一敲,旁边的赵谨立刻捧来朱砂匣。匣盖开启,露出那枚尚未正式启用的“内府协理”银印——既非“司礼监”正印,也不是“秉笔”私章,而是李华前日特意新铸的“核对”之印,专用于复核内阁呈进文书,权柄暧昧,却尚未越祖制半步。

彭启丰与薛灏、吴伯宗快交换眼色:圣上此举,是把“批红”一分为二——内阁依旧执笔,他却以“核对违制”为由,行“留中”之实。印把子虽轻,却恰好卡在流程的七寸上。

李华微微一笑,银印落纸,声音清脆,像一粒霜糖碎在瓷盏里。

彭启丰三人相视苦笑,只得重新落座。他们刻意将每份奏疏内容高声诵读,又将商议过程说得格外详尽,分明是要让年轻天子知晓政务轻重。李华倒也不曾刁难,但凡内阁所议合乎情理,便示意司礼监当场用印。

檀香袅袅间,奏疏很快批阅过半。直到最后一份奏本展开,彭启丰的声音突然凝滞——这正是李华亲笔所拟,关于设立东厂的诏书。

阁老们望着奏本上“稽查百官、密察民情”等字句,脸色渐渐发青。吴伯宗颤声道:“圣上,东厂之设恐开告密之门,此风一长,国无宁日啊!”

“是么?”李华拭去指尖糖霜,随手将柿饼掷回盘中,玉扳指与琉璃盘相撞,发出清越鸣响。

“既然这样,那就等明日早朝时便议议吧。行了,今日时辰也不早了,你们也回去休息吧!”

还没等彭启丰三人反应过来,就被半请半送地出了乾清宫。沉重的宫门在身后缓缓合拢,将殿内的暖意与年轻的帝王一同隔绝。

吴伯宗望着那紧闭的朱门,顿足长叹:“圣上若真执意设立东厂,此例一开,厂卫横行,届时朝堂之上必将人人自危,谁还能安心为国办事?这、这简直是取乱之道啊!”

薛灏面色凝重如铁,望着沉沉的夜色,声音低哑:“如今看来,萧首辅称病不出,想必也是预料到今日之事……”

“明日早朝,”彭启丰雪白的须发在夜风中微颤,他沉默良久,最终深吸一口气,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六部官员、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乃至各部堂官,但凡心存社稷者,绝不会坐视此等弊政施行!即便拼着这项上乌纱不要,老夫也要在满朝文武面前,争上一争!”

宫墙之下,三位老臣的身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孤直。

李华当晚踏着月色来到椒房殿时,元阿宝正对烛出神。她早已听闻今日的玉玺之争,更得知了司礼监的设立。当殿门被推开,那个带着夜露凉意的身影径直扑进她怀中时,她下意识地收紧手臂,将丈夫紧紧搂住。

待宫人尽数退去,元阿宝轻抚着李华的后颈,声音柔似春水却暗藏忧虑:“圣上设立司礼监,固然是分权制衡之策。只是……妾身总不免想起前朝旧事。那些宦官终日伴在君侧,若存了不该有的心思……”

她的话戛然而止,指尖无意识地缠绕着李华衣带。烛花噼啪作响,映照出她眼底深藏的忧惧——这深宫重重,她最怕的,从来不是明枪,而是那些藏在笑脸下的暗箭。

元阿宝轻轻按住李华不安分的手,脸颊泛起绯红:“圣上,臣妾在同您说正事呢。”

李华却低笑一声,指尖仍流连在她衣襟的绣纹上:“我心里自有分寸,爱妃不必忧心。待过几日你便明白了...”话音未落,手掌已探向丰盈处,“让朕瞧瞧,迦南的口粮可还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