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周教授与学长团的系统培训,800名“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志愿者正式奔赴公益一线。他们如同点点星火,分散到全国20余个省份的乡村学校、公益机构、非遗工坊,围绕非遗传承、医疗健康、宣传推广、综合服务四大方向开展志愿服务。从雪域高原的羌寨到江南水乡的竹编之乡,从偏远山区的敬老院到城市的公益展厅,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情,将温暖与希望带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让非遗之美与公益之光在各地绽放。
非遗传承:让传统手艺走进烟火人间
非遗传承类志愿者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他们带着竹丝、绣线与满腔热爱,走进乡村学校、社区工坊,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非遗手艺扎根生活、滋养心灵。
在四川阿坝州的羌寨小学,志愿者李然(非遗传承类学长团成员)与3名新志愿者组成教学小组,开展“羌绣进校园”公益课程。考虑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他们将复杂的羌绣工艺拆解为“穿针引线”“基础针法”“简单花纹”三个阶段,从绣制小书签、钥匙扣入手,逐步引导孩子们感受羌绣的魅力。“羌绣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我们把家乡的风景绣进布里,就是最美丽的作品。”李然一边示范平绣针法,一边讲述羌绣背后的民俗故事。课堂上,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稚嫩的小手握着绣花针,虽然动作笨拙,却格外认真。两个月后,孩子们的羌绣作品在学校举办的非遗展上亮相,鲜艳的花纹、纯真的创意,让前来参观的家长们赞不绝口。有家长感慨:“没想到孩子能学会这么古老的手艺,还知道了这么多家乡的故事,太有意义了。”
浙江安吉的竹编之乡,志愿者们与当地非遗工坊合作,开展“竹编新说”公益项目。非遗传承人张大师带领志愿者们,教村里的留守少年学习竹编工艺。志愿者们发挥创意,将传统竹编与现代审美结合,指导孩子们设计编织竹编笔筒、手机支架、装饰画等实用又时尚的作品。14岁的留守少年陈浩,原本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学习竹编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开朗起来。“编织竹编需要耐心,还能和大家一起讨论设计,我觉得很开心。”陈浩的竹编装饰画《家乡竹林》,用细腻的竹丝编织出层层叠叠的竹林,还融入了LED灯元素,在青少年非遗创意展中获得了好评。志愿者们还帮助工坊开发了竹编文创产品,通过基金会的线上平台销售,让传统竹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在云南大理的社区工坊,志愿者们针对退休老人开设了“非遗养生课”,将漆艺、竹编等非遗工艺与养生结合。老人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慢工细作地打磨漆艺书签、编织竹编杯垫,既能锻炼手部灵活度,又能陶冶情操。“每天来工坊做两个小时手工,和老伙计们聊聊天,日子过得特别充实。”72岁的王大爷拿着自己制作的漆艺书签,脸上满是成就感。志愿者们还将老人们的作品整理成册,举办了“指尖上的时光”非遗作品展,让更多人看到老年人的创意与活力。
医疗健康:为乡村守护一份安康
医疗健康类志愿者带着专业知识与医疗设备,深入偏远乡村、敬老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提供健康科普、设备使用指导等服务,用专业守护生命健康。
在贵州黔东南的偏远山村,志愿者张敏(医疗健康类学长团成员)与两名医学生志愿者组成服务小队,开展“乡村健康守护”项目。村里的老人大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且不懂得科学管理。志愿者们挨家挨户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建立健康档案,用方言讲解慢病管理知识:“高血压患者要少吃盐,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克,就像一个啤酒瓶盖那么多;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甜食,多吃蔬菜和杂粮。”针对部分老人不会使用基金会捐赠的智能血糖仪、血压计的问题,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学,反复演示操作步骤,直到老人能独立完成监测。“以前测血糖要跑十几公里的路去镇上医院,现在在家就能测,还能语音播报结果,太方便了。”68岁的刘奶奶学会使用智能血糖仪后,激动地说道。志愿者们还在村里举办了8场健康科普讲座,覆盖村民300余人,发放健康手册500余份。
在内蒙古的夕阳红敬老院,志愿者们开展了“健康陪伴”志愿服务。敬老院里的老人大多行动不便,部分老人因缺乏家人陪伴而情绪低落。志愿者们不仅为老人提供健康检查、设备使用指导,还陪老人聊天、读报纸、做康复锻炼。医学生志愿者小李发现,83岁的张爷爷因脑梗后遗症导致左侧肢体活动不便,且不愿意配合康复训练。小李每天都来陪张爷爷聊天,给她讲外面的新鲜事,还教她做简单的肢体康复操。“张爷爷,您跟着我做,慢慢抬胳膊、伸腿,坚持下去,身体一定会越来越好。”在小李的耐心陪伴与鼓励下,张爷爷逐渐愿意配合康复训练,肢体活动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这些志愿者就像我的孙子孙女一样,每天来陪我,还关心我的身体,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张爷爷说道。
此外,医疗健康类志愿者还协助苏医生整理健康监测数据,为基金会优化医疗设备提供参考。志愿者们将乡村老人的健康数据汇总分析,发现部分老人存在血糖波动较大、血压控制不佳等问题,及时反馈给苏医生。苏医生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了健康科普内容,增加了血糖、血压日常监测的注意事项,让公益服务更具针对性。
宣传推广:让公益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宣传推广类志愿者用镜头、文字与创意,记录志愿服务中的感人瞬间,传播非遗文化与公益理念,让更多人了解基金会的工作,吸引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
志愿者王浩(宣传推广类学长团成员)带领团队,深入各地志愿服务现场,拍摄制作了“非遗公益行”系列短视频。在四川羌寨,他们记录下孩子们学习羌绣的认真模样;在贵州乡村,他们捕捉到老人学会使用医疗设备后的笑容;在浙江竹编工坊,他们展现了留守少年编织竹编时的专注神情。短视频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真实的场景与真挚的情感,上线后迅速引发关注。其中,《乡村少年的竹编梦》短视频,记录了陈浩学习竹编、走出内向的过程,播放量突破150万次,点赞量超过20万次。不少网友留言:“太感动了,非遗不仅是手艺,还能改变孩子的性格”“想为乡村孩子捐赠非遗材料包,请问怎么操作?”
志愿者们还运营着基金会的官方新媒体账号,定期发布志愿服务动态、非遗科普知识、公益故事等内容。他们撰写的《羌寨小学的绣花课》《乡村老人的健康守护人》等文案,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志愿者与受助者之间的温暖故事,引发了广泛共鸣。在抖音平台,志愿者们发起了“#我的非遗手作”话题挑战,邀请网友分享自己的非遗手工作品,话题阅读量突破500万次,带动了更多人关注非遗传承。
此外,宣传推广类志愿者还协助基金会举办线下公益活动。在上海的非遗公益展厅,志愿者们策划了“少年非遗创想展”,展示了青少年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及志愿者教学成果。他们为参观者讲解作品背后的创意与非遗元素,引导大家参与互动体验环节,亲手编织简单的竹编挂件、绣制羌绣书签。“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时尚、这么有趣,我也想学习竹编手艺。”一位年轻参观者说道。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公益捐赠区,不少参观者当场捐赠非遗材料包、医疗设备善款,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综合服务:为公益项目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