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志愿者扩容计划落地后,80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整装待发。为确保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忠犬联盟”创新性地邀请周教授牵头学术指导,联合往期优秀志愿者“学长团”共同负责培训工作——周教授凭借深厚的非遗研究底蕴与教育经验把控培训方向,“学长团”则以亲身实践经验传帮带,形成“学术引领+实战赋能”的双轨培训模式,让志愿者们既能夯实理论基础,又能快速掌握实操技能。
组建培训核心团队:学术权威+实战先锋
培训工作启动前,陈曦牵头组建了核心培训团队,明确了“周教授统筹学术+学长团负责实操”的分工体系,确保培训既具专业性,又贴合志愿服务实际场景。
周教授作为培训总顾问,全面把控培训方案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他结合基金会的公益项目特点,将培训内容拆解为“非遗文化通识”“公益服务伦理”“专业技能基础”三大模块,亲自编写培训大纲,并邀请非遗领域、公益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授课。“志愿者培训不能只教‘怎么做’,更要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做’,理解非遗传承与公益服务的核心价值。”周教授说道,他特别强调了培训的“落地性”,要求所有理论知识都要与志愿服务场景紧密结合。
“学长团”则由基金会往期优秀志愿者组成,共12人,涵盖非遗传承、医疗健康、宣传推广、综合服务四大岗位。他们中有连续服务三年的非遗教学志愿者、多次深入乡村的医疗服务志愿者、打造过爆款公益传播内容的宣传志愿者,平均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0小时,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我们都是从新手过来的,知道志愿者最需要什么、在服务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学长团团长、非遗传承类优秀志愿者李然说道,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分享实战技巧、解答实操疑问、带领模拟演练,帮助新志愿者快速适应岗位。
为了让培训更具针对性,核心培训团队还根据四大志愿者岗位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专属培训方案:非遗传承类侧重工艺教学与创意指导技巧,医疗健康类聚焦健康科普与设备使用指导,宣传推广类注重公益传播与内容创作,综合服务类强调项目执行与沟通协调。“不同岗位的志愿者需求不同,定制化培训才能让大家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周教授补充道。
理论培训:周教授牵头,夯实专业根基
理论培训阶段,周教授亲自上阵,带领专家团队为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场场干货满满的“公益课堂”,从文化认知到服务伦理,全方位夯实志愿者的专业根基。
非遗文化通识课:读懂传统的温度
非遗文化通识课是所有志愿者的必修课,由周教授主讲。课堂上,周教授用生动的案例、清晰的图文,系统讲解了竹编、羌绣、漆艺等基金会重点关注的非遗工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工艺特点。“羌绣的‘十字花’不仅是装饰,更是羌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竹编的‘回字纹’寓意着团圆美满,这些文化内涵是非遗的灵魂,也是我们传播非遗的核心。”周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非遗传承的研究心得,讲述了非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机遇,让志愿者们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为了让抽象的文化知识更易理解,周教授还邀请了国家级竹编传承人、羌绣非遗大师来到课堂,现场展示非遗工艺,分享手艺传承故事。“我从12岁跟着母亲学羌绣,这一绣就是50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愿意学的越来越少了,幸好有你们这样的志愿者,能把羌绣教给更多孩子。”羌绣大师李奶奶的讲述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不少非遗传承类志愿者当场表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公益服务伦理课:坚守初心的底线
公益服务伦理课由周教授联合公益组织负责人共同授课,核心是引导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坚守志愿服务的初心与底线。“公益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平等的‘陪伴’与‘尊重’;志愿服务不能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真正为受助者着想。”周教授强调,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要尊重受助者的隐私、文化习俗与个人意愿,不能以“帮助者”的姿态自居,要与受助者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
课堂上,还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了志愿服务中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如“如何平衡公益传播与受助者隐私保护”“面对受助者的不合理需求该如何处理”等。志愿者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与困惑,周教授与专家团队则耐心解答,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以前觉得做公益只要有热情就够了,现在才知道,还需要遵守伦理底线,用专业、尊重的态度去服务他人。”一位新志愿者在课后说道。
岗位专业基础课:瞄准需求的靶向学习
岗位专业基础课按照四大岗位分类开展,由周教授牵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
非遗传承类岗位的专业基础课,邀请了非遗教学专家讲解青少年非遗教学方法、创意指导技巧,重点培训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引导青少年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创意结合。“教乡村孩子非遗手艺,不能用太复杂的理论,要多动手、多互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教学专家分享道。
医疗健康类岗位的专业基础课,由苏医生联合三甲医院的老年病科专家授课,系统讲解常见慢病管理知识、健康科普技巧、医疗设备核心原理与使用注意事项。“乡村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讲解健康知识时要多用方言、多举生活例子,指导设备使用时要手把手教学,确保他们能独立操作。”苏医生补充道。
宣传推广类岗位的专业基础课,邀请了媒体资深编辑、新媒体运营专家,讲解公益文案写作技巧、视频剪辑方法、公益传播策略,强调公益传播要真实、客观、有温度,避免过度煽情或夸大其词。“好的公益传播能让更多人了解公益、参与公益,但前提是要坚守真实底线,不能消费受助者的苦难。”媒体专家说道。
综合服务类岗位的专业基础课,由陈曦联合项目执行专家授课,讲解公益项目执行流程、沟通协调技巧、应急处理方法,帮助志愿者们提升项目执行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综合服务看似简单,但需要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项目的成败。”陈曦分享道。
实操培训:学长团带队,演练实战技能
理论培训结束后,就进入了实操培训阶段。学长团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案例分享+模拟演练+现场指导”的方式,让志愿者们快速掌握岗位所需的实操技能,为即将开展的志愿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案例分享:解锁服务中的“避坑指南”
学长团的每一位成员都带来了自己在志愿服务中的真实案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新志愿者们提供了宝贵的“避坑指南”。
非遗传承类学长李然,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在乡村学校教竹编的经历:“我当时准备了很复杂的教学内容,结果孩子们根本跟不上,课堂秩序一团糟。后来我调整了方案,从最简单的竹编挂件教起,增加互动环节,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他还分享了如何应对“孩子学习进度不一”“教学材料不足”等常见问题,让新志愿者们受益匪浅。
医疗健康类学长张敏,是一名退休护士,她分享了自己在乡村开展健康科普的故事:“有一次我给老人们讲解高血压饮食注意事项,一位老人当场反驳说‘我吃了一辈子咸食,身体照样好’。后来我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用村里几位高血压患者的真实案例,结合简单的医学知识,慢慢说服了他。”张敏强调,与乡村老人沟通要“有耐心、讲方法”,不能硬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