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绣春雪刃 > 第344章 南国书音

第344章 南国书音(1 / 1)

寒风卷着雪沫,抽打在废弃烽燧堡残破的墙壁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我蜷缩在角落里,就着微弱的天光,仔细擦拭着血饕餮的刀身。冰冷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稍稍压下了左肩伤口传来的阵阵抽痛和体内那股因内力透支而产生的虚浮感。“鬼见愁”水洞的爆炸、冰河中的亡命潜逃,几乎耗尽了我的精气神,此刻全凭一股不肯倒下的意志强撑着。

怀中的密信和账册如同烙铁,时刻提醒着我所处的险境。骆养性的回音迟迟未至,京城方向一片死寂,这种悬而未决的等待,比刀头舔血更折磨人。就在心绪最为焦躁不宁之时,堡外传来了约定好的、三长两短的布谷鸟鸣声——是前屯卫“顺风马栈”的暗桩!

我精神一振,迅速潜至堡门缝隙处观望。只见风雪中,一个披着厚重斗笠的身影悄无声息地滑入堡内,正是那位精干的汉子。他见到我如此狼狈模样,眼中闪过一丝惊诧,但未多言,只是迅速从怀中取出一个细长的竹管,低声道:“千户,苏州急信!”

苏州!蕙兰!

我心头猛地一跳,几乎是抢过竹管,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挥退暗桩,我迫不及待地捏碎竹管端的蜡封,倒出里面一卷韧性极佳的桑皮纸。

展开信纸,是吴郎中那熟悉的、略显拘谨的馆阁体字迹。我深吸一口气,逐字逐句地读下去,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江南湿润温暖的气息,吹散了这北国的严寒。

“文钊贤弟如晤:”

开篇依旧是客气而稳重的称呼。

“前信收悉,知弟安抵关外,然风雨急骤,兄心实忧。苏州一切尚安,祈勿挂念。”——先报平安,定我心绪。

“林姑娘居于桃花坞小院,深居简出,平日以莳花弄草、研读医典为乐,心境渐趋平和。身体康健,旧疾未曾复发。兄时常借故探望,送些时令药材,观其气色红润,更胜往昔。”——详细描述了蕙兰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旧疾未曾复发”是暗语,意指北司的监视确已撤离,暂无新的威胁。读到“气色红润,更胜往昔”,我紧绷的心弦终于松了一丝,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仿佛能看到她在江南烟雨中安然浅笑的模样。

“近日苏城亦多风雨,然老宅根基稳固,门户谨严,寻常风波,不足为虑。街面虽有生面孔往来,然皆未近小院。兄已叮嘱左右邻里,多加照应,可保无虞。”——话锋一转,暗示苏州城并非完全太平,“风雨”和“生面孔”可能指其他势力的窥探或潜在的动荡,但吴郎中强调小院安全,并已做了安排,让我稍安。

“弟身处险地,万望以自身安危为重,潜龙勿用,静待天时。江南米贱,鱼肥酒暖,待弟事了归来,兄当备薄酒,与弟及林姑娘共话桑麻。”——最后是殷切的叮嘱和期盼,再次用了“潜龙勿用”这个词(与骆养性信中如出一辙,是约定好的暗语,意指暂时潜伏,等待时机),并描绘了未来安稳生活的愿景,既是安慰,也是激励。

信不长,但字字千金。我反复看了三遍,尤其是关于蕙兰安好的那几句,指尖轻轻摩挲着墨迹,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份宁静。她安然无恙,这便是这冰冷绝望的乱世中,照进我心底的唯一光亮。吴郎中办事稳妥,有他暗中照应,我确实可以放心不少。

然而,信中也透露出苏州城并非世外桃源,“风雨”和“生面孔”意味着潜在的波澜。这让我刚刚稍缓的心情又沉重了几分。我必须尽快了结此间事,南下与她团聚!但眼前的困局,又该如何破解?

将信纸小心翼翼地折好,贴身收藏。这封信,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更能提振我的精神。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遥远的江南,有一盏灯,始终为我亮着。

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筋骨,血刀经内力似乎也因心境的些许开阔而运转得顺畅了一丝。目光再次投向南方,虽然依旧风雪弥漫,但心中却多了几分坚定。

骆养性的回信,京城的动向,依然未知。但有了蕙兰安好的消息,我便有了继续等待和周旋下去的底气。下一步,不仅要应对眼前的杀机,更要为南下之路,扫清障碍!

烽燧堡外,风雪依旧。但此刻的我,眼中已重新燃起了锐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