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135章 牛角听诊器:听见体内“声音”的古代尝试

第135章 牛角听诊器:听见体内“声音”的古代尝试(2 / 2)

“出来了!积液出来了!”胡郎中激动地喊出声,声音都在发颤。

赵括凑过去,看着陶碗里的积液,眼睛瞪得老大——他从没见过这样的病,更没见过用针戳胸口就能排出液体,还能缓解疼痛。

李铁柱的身体突然放松下来,之前紧绷的肌肉慢慢舒展,大口喘气的频率也慢了,他看着陶碗里的积液,声音带着不可思议:“不……不疼了……胸口好像……松了……”

林越没敢放松,手指轻轻转动细铁针,让积液流得更顺畅些。他知道,不能一次排太多,不然心脏突然失去压迫,可能会出现不适,得慢慢来,每次排半碗,停一停,观察李铁柱的反应。

“咚哒、咚哒……”

林越又把牛角按在李铁柱的胸口,这次听到的声音清晰多了,杂音淡了大半,只剩下微弱的“沙沙”声,心音的节奏也沉稳了不少。“积液排得差不多了,再排最后一点,就能拔针了。”

赵括看着李铁柱的脸色,从之前的青紫慢慢恢复了点血色,嘴唇也有了淡淡的红润,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走到林越身边,声音里没了之前的质疑,多了点敬佩:“林郎中,你这手艺……真是绝了。之前是我固执,错怪你了。”

“将军也是为了士兵的命,我理解。”林越笑了笑,手里的动作没停,“等拔针后,再给李铁柱开点利水的草药,帮助身体吸收剩下的积液,过几天就能恢复训练了。”

当陶碗里的积液攒了小半碗时,林越慢慢拔出细铁针,用浸过烈酒的麻布按住穿刺点,防止出血。“按住半个时辰,别松开,也别用力揉。”他叮嘱李铁柱。

李铁柱点点头,自己按住麻布,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林郎中,谢谢你……我还以为这次真要交代在这儿了。以后你让我干啥,我都听你的,上刀山下火海,绝不含糊!”

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士兵抬着另一个人冲进来,那人捂着胸口,症状跟李铁柱刚才一模一样,脸色青紫,喘不上气。“林郎中!快救救张五!他跟李铁柱一样,突然胸痛,快不行了!”

赵括赶紧让开位置,对林越道:“快!用你的牛角和针!”

林越没犹豫,拿起牛角按在张五的胸口,很快就听到了熟悉的“沙沙”杂音:“也是心包积液,跟李铁柱的情况一样,准备穿刺!”

胡郎中已经熟练地准备好细铁针和陶碗,王二按住张五的身体,整个过程比刚才快了不少,没一会儿,淡黄色的积液就流了出来,张五的症状也很快缓解。

赵括站在旁边,看着林越熟练的操作,突然开口:“林郎中,这牛角听诊器和穿刺的法子,能不能教给营里的其他医官?要是以后再有人得这病,也能及时治。”

“当然可以。”林越点点头,“我这就把牛角的制作方法、听诊的位置、穿刺的步骤都刻在竹片上,让医官们都学学。其实这法子不难,关键是要多练,多听正常心音,才能分辨出异常。”

赵括拍了拍林越的肩膀:“好!这事就交给你!需要什么材料,尽管跟军需处说,我让人给你准备!”

傍晚的时候,李铁柱已经能坐起来喝粥了,张五也能下床走动。医疗帐外,几个医官围着林越,拿着他刻好的竹片,认真听他讲解牛角的制作:“牛角要选水牛角,质地坚韧,不容易裂;掏空后内壁一定要磨光滑,不然会影响声音;贴胸的一端要磨薄,裹上软兽皮,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夕阳透过帐帘洒进来,落在牛角上,泛着淡淡的光泽。林越看着围在身边的医官,又看了看远处正在恢复训练的士兵,心里暖暖的——先生说过,“医者的价值,不仅是救一个人,更是把能救命的法子传下去,救更多人”。今天,他做到了。

第四节声传医道

三天后,校场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李铁柱扛着百斤石锁,跑了三里地,面不改色,引得士兵们阵阵欢呼。他跑到林越身边,笑着说:“林郎中,你看!我又能扛石锁了!比以前还有力气!”

林越摸了摸他的左胸,没有压痛,心音也恢复了正常:“不错,但别太急着练狠的,再养几天,等积液彻底吸收了再说。”

正说着,赵括带着几个秦军使者走过来,使者们的脸色有点急,手里还拿着个包裹。“林郎中,求你帮帮忙!”秦军使者的声音带着恳求,“我们营里有个将领,突然胸痛、喘不上气,跟李铁柱的症状一模一样,我们的医官没办法,只能来求你!”

营里的士兵都围了过来,有的小声议论:“之前他们还跟我们打仗,现在来求我们,要不要帮?”“林郎中肯定会帮,他从来不分敌友。”

林越果然点点头:“走,现在就去!”

赵括有点担心:“秦军会不会有诈?万一他们是故意引你过去……”

“不会。”林越笑了笑,“心包积液拖不得,他们要是有诈,不会拿将领的命当赌注。而且,我们有牛角听诊器和穿刺针,能救他的命,也不怕他们耍花样。”

李铁柱自告奋勇:“林郎中,我跟你一起去!我帮你按住人,也让秦军看看,你救的人,现在多结实!”

秦军营地的医疗帐里,将领躺在床上,脸色青紫,已经快昏迷了。林越赶紧拿出牛角听诊器,按在他的胸口——清晰的“沙沙”杂音传来,比李铁柱当时还严重。“是心包积液,积液更多,必须立刻穿刺!”

秦军的医官们围在旁边,满脸怀疑:“用针戳胸口?要是戳死了,你担责?”

“我担!”林越的声音很沉,“现在不穿刺,他撑不过一个时辰!”

秦军将领的亲兵咬了咬牙:“信你!我们信你!出了事,我们不怪你!”

林越快速准备好细铁针,消毒、定位、穿刺,动作一气呵成。当淡黄色的积液流出来时,秦军的医官们都看呆了,之前的怀疑变成了震惊。没过多久,将领就清醒过来,胸痛也缓解了。

秦军将领握着林越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谢谢林郎中!救命之恩,我们永世不忘!以后要是赵军有需要,我们绝不推辞!”

林越笑了笑,把刻着牛角听诊器和穿刺方法的竹片递给秦军医官:“这是治疗的法子,你们拿着,以后再有人得这病,就能及时治了。”

回到赵军营地,赵括已经让人准备好了十几根牛角,等着林越教医官们制作。夕阳下,医官们拿着砂纸打磨牛角,帐内传来“沙沙”的打磨声,和远处士兵训练的呐喊声混在一起,像一首充满生机的歌。

林越坐在草席上,手里拿着那根最初的牛角,贴在自己的胸口,听着里面“咚哒、咚哒”的心跳声——这声音,是生命的节奏,是医者最该倾听的声音。先生说的“望闻问切”,从来不是死板的方法,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身体声音的尊重。

赵括走过来,也拿起一根打磨好的牛角,贴在自己的胸口,笑着说:“还真能听到心跳声,之前我还不信,现在算是服了。以后这牛角听诊器,要在全军推广,还要传给后方的百姓,让更多人能及时治病。”

林越点点头,看向远处的群山——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像一块温暖的布。他知道,这根小小的牛角,不仅救了李铁柱和秦军将领的命,还架起了一座桥,一座连接医道传承、化解敌我矛盾的桥。而他要做的,就是带着这份对生命的倾听,继续走下去,让更多人听到身体的声音,让更多生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