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2 / 2)

若没有对比,李意绵嫁入东宫也将就,至少有李砚安兜底,不过是他多耗费些心神;为家族长远计,李砚安只能如此。

然李锦荣横空出世,彻底捣毁胡人王庭的女将星,接触几次后李砚安又发现了她更多才能···既然有更好的选择,还是自己的亲生血脉,他当然坚持认回李锦荣。

“可是阿耶,这世间从来没有十全十美之事。”少女身上流露上位者才有的气场:“您既想着我的功绩与婚事来保全家族后辈无忧,便该严厉约束家中其他人别惹我,不能既要又要。”

这几人不敢忤逆李砚安,却也直觉他并不亲近李锦荣这个亲生女儿,才会挑软柿子捏。

“说到底,阿耶你明知这三个儿子不能延续家族富贵与荣耀,却还是因我不过一个女儿,潜在的想法便是我会因家族资源而一再对家人让步。”

语调转为嗤笑:“从李锦荣之名传遍大梁开始,阿耶你便该清楚,我从来不是为家族谋利的工具,更不是踏板;家族与个人从来都是休戚与共,若还想我为家族添荣耀···阿耶你最该学会取舍之道。”

上位者,从来都是如此,疼痛不在自己身上,便想着别人退让;不,不只上位者,世间大多数人都如此。

李锦荣没妄想所有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但既然李砚安认回她是利益为先,便该做出为利益让步的取舍。

被一个十三岁的少女说中心事,饶是李砚安在朝堂上身经百战,此时竟也心虚气短,面色尴尬;欲言又止,片刻后才终于表态。

“是阿耶忙于朝政,疏忽了对孩子们的管教;今日锦儿受了委屈,你先回府,阿耶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交代。”

看罢,难怪从古至今人们起兵造反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

一个李意绵,便能令这些人一再犯蠢,叫李锦荣站在道德公理这一方;便是李砚安想指责她不该冒犯兄长,也心虚气短不得出言维护,怎一个爽字了得。

占足便宜的李锦荣转身回府,留给尚书令府一地鸡毛···

不过几日后,她便知道了李砚安的诚意;原本在吏部任职的李意湘被调到青州为县令,尚书令大人的说法是锻炼次子体察民情,还得到好些官员称赞;实则他是将人远远打发出京都,免得再闹到李锦荣面前,还不知她会不会手下留情。

李意澈也从国子监退学,去了云州的白鹭书院,美其名曰是经历游学苦,方能在学业上更进一步···

几日后前来将军府送节礼的顾氏对她坦言:“那日将军走后,父亲发了好大的火。”

不顾沈氏的哭泣哀求,又将三兄弟都罚了板子;将那两兄弟送出京都时还警告,若是不知悔改,心里还念着李意绵,这辈子都别想再回京都。

且李砚安到底心中有气,还亲去大将军府一趟,显然是说了李意绵传信之举;至于大将军府如何看管处置李意绵,尚书令大人不管,只是将迁怒这一套摆的明明白白。

临出府时,顾氏犹豫再三,还是提醒了几句;李意绵即然能给尚书令府传信,必然也少不了平日爱慕她的那几家权贵子弟。

顾氏不担心李锦荣的功夫,却忧心不利于她的流言出来;恰逢太子殿下回京,多少人家瞄着东宫后院的位置,正好借此给李锦荣这个准太子妃泼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