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同打翻的砚台,浓稠的墨色迅速浸染了汴京城的天空,将最后一抹残阳的余烬彻底吞噬。然而,地上的光明却骤然炽盛起来。御街两侧,无数灯笼次第点亮,绢纱的、羊角的、琉璃的,绘着花鸟鱼虫、写着酒楼名号,汇成一条蜿蜒流淌的光河,与初上天幕的疏星遥相呼应,竟分不清哪片是天,哪片是地。
夜市苏醒了。白日里规整的街市仿佛卸下了庄重的面具,露出了喧嚣而鲜活的内里。人流摩肩接踵,比白日更稠密数倍。叫卖声、丝竹声、笑语声、车马声、碗碟碰撞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灼热而充满欲望的声浪,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炙烤的焦香、油脂的腻香、美酒的醇香,还有女子鬓发间飘过的、若有若无的甜香。
崔?独自走在御街上,身后三步外,跟着两名沉默如石的邕江军军士,周同与卢俊峰。两人皆是从邕州血战中幸存下来的老卒,眼神锐利如鹰,手掌始终不离腰刀柄半尺,周身散发着一种与这浮华帝都格格不入的、冰冷的煞气。崔?并未乘坐官轿,他需要这片刻的步行,让微凉的夜风吹散白日里朝堂与府衙带来的、那种浸入骨髓的沉郁之气。喧嚣的人声鼎沸,反而让他纷杂的心神得以奇异地沉淀下来。赴宴,尤其是陶承良摆下的宴席,从来都不只是吃饭喝酒那么简单。
望湖楼临汴河而建,三层主楼飞檐斗拱,在夜色中如同一只栖息在河边的巨大彩凤。今夜更是灯火通明,楼内传出的悠扬丝竹与隐约笑语,混合着酒香与脂粉气,随风飘散,勾人心魄。楼前车马簇拥,华服锦衣的宾客往来不绝。
早有陶家仆役在楼下翘首以盼,见到崔?,连忙躬身小跑上前,满脸堆笑:“崔府尹,您可来了!我家官人已在‘烟波阁’候着多时了,请随小的来。”
仆役引着崔?,绕过喧闹的大堂,沿着铺着厚绒地毯的楼梯直上三楼。推开“烟波阁”那扇精致的雕花木门,一股混合着暖香、酒气和食物热气的暖流迎面扑来,与外间的秋凉判若两地。
阁内极为宽敞,装饰豪奢却不失雅致。巨大的落地窗敞开着,窗外便是波光粼粼的汴河,河中风灯点点的画舫缓缓游弋,舫上歌女清越婉转的唱词,伴随着潺潺水声,悠悠传入阁内,与席间的谈笑交融,构成一幅活色生香的汴京夜宴图。
“皓月!你可算来了!就等你了!”陶承良那圆润洪亮、带着几分夸张热情的声音第一个响起。他今日换了一身极为考究的暗红色团花锦袍,腰间束着玉带,更显富态,此刻正满面红光地从主位站起,快步迎上,亲热地揽住崔?的肩膀,将他往主宾位引,“快快入座,酒菜都快凉了!”
崔?目光一扫,阁内情形已了然于心。
叶英台独自坐在靠近窗边的位置,依旧是一身便于行动的皇城司制式常服,并未着女装,青丝简单地束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清晰的下颌线。她面前只放着一杯清茶,并未动筷,见崔?进来,只是微微颔首,目光却似有若无地扫过窗外河面以及阁门方向,保持着一种猎豹般的警觉。她那柄从不离身的雁翎刀,随意地倚在身旁的窗棂边,月光混合着楼内的灯火,落在冷硬的鲨鱼皮刀鞘上,反射出一线幽冷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清辉。偶尔,窗外画舫的灯火晃动,投射的光影掠过刀鞘,那一线清辉便如同暗夜中毒蛇吐出的信子,悄无声息地扫过席间谈笑风生的众人,带着一种冰冷的审视。
王仲玉安然坐在席中,身着月白色暗纹长衫,气质清雅出尘,正执着一把紫砂壶,自斟自饮,动作舒缓从容。见到崔?,他举杯隔空示意,嘴角噙着一抹温和而了然的浅笑。
陶婉言则坐在其兄下首,穿着一身水蓝色绣缠枝莲纹的襦裙,外罩同色比甲,发髻梳得一丝不苟,只簪一枚素净的白玉簪,清丽脱俗中透着一股商海历练出的干练。她见崔?目光望来,便起身,盈盈一礼,目光清澈,带着真诚的欣喜,柔声道:“崔大哥。”
“劳诸位久候,崔某惭愧。”崔?拱手环礼,在陶承良殷勤安排的席位上坦然坐下。他的位置极好,正对落地窗,能将汴河夜景与阁内所有人的神情举止尽收眼底。
“不久不久!”陶承良哈哈笑着,亲自执起一把温在热水中的银执壶,为崔?面前的白玉酒杯斟满澄澈金黄的酒液,一股带着梨花清甜的醇香顿时弥漫开来,“皓月你如今是开封府尹,日理万机,能拨冗前来,已是给哥哥我天大的面子了!来,啥也别说,先满饮此杯!这是哥哥特意为你备下的三十年陈酿梨花白,算是接风洗尘!”
崔?也不推辞,举杯道:“子安兄盛情,皓月感念。”说罢,仰头一饮而尽。酒液顺喉而下,初时甘冽,回味绵长,确是难得的佳酿。
酒过一巡,早已候在外间的侍女们便端着精美的食盘,如穿花蝴蝶般鱼贯而入。玲珑剔透的牡丹鱼脍、以完整橙壳为盅的蟹酿橙、形如莲蓬的莲房鱼包、炖得酥烂入味的热气腾腾的山煮羊……一道道菜肴不仅色香味俱全,更极尽巧思,彰显着望湖楼的档次和陶承良的用心。
尤其一道“烈焰炙鹿肉”,两名侍者抬上一个烧得通红的铁板,将腌制好的薄薄鹿肉片铺上,随即泼上一碗烈酒,蓝色火焰“轰”地腾起,瞬间包裹住肉片,炙烤的“滋滋”声与浓郁肉香、酒香混合爆发,满座皆不禁出声赞叹。
“好!要的就是这个气势!”陶承良抚掌大笑,指着那跳跃的、妖异的蓝色火焰,似笑非笑地感慨了一句,目光若有深意地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崔?平静的脸上,“瞧瞧,这京中的炭火,有时候啊,比南疆那瘴疠之地的毒雾,还要灼人,还要难以揣度呐。”
崔?心中微动,知他意有所指,暗指南疆的明枪与汴京的暗火。他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执箸夹起一片烤得恰到好处、边缘微卷的鹿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赞道:“外焦里嫩,火候恰到好处,子安兄费心了。”
席间气氛逐渐热络。陶承良妙语连珠,不断劝酒布菜,活跃气氛。王仲玉则与崔?聊些近日京中士林流传的诗词书画,风雅趣事,言语间偶尔看似不经意地提及某位朝中人物的独特癖好或某部门的微妙动向,总能点到关键之处,提供着有价值的信息。陶婉言大多时间安静聆听,偶尔插言,也多是关切地询问崔?南疆湿气可对身体有碍,或是提及江南新到的绸缎、江宁的旧事,言语温柔体贴,令人如沐春风。
叶英台始终沉默,只在自己被敬酒时略举茶杯示意,滴酒不沾。她的目光时而落在崔?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时而飘向窗外漆黑的河面,仿佛在警惕着什么。当一名身着粉色襦裙的侍女低眉顺眼地上前,欲要为崔?更换骨碟时,叶英台看似随意地调整了一下坐姿,手臂恰好似无意地挡住了侍女可能过于靠近崔?的路径,目光如电,在那侍女纤细的手指上极快地扫过。侍女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僵,迅速换好骨碟,躬身退下。
趁陶承良与王仲就一首新填的词牌格律讨论正酣的空隙,叶英台端起茶杯,状似无意地移到崔?身侧的空位,假意欣赏窗外夜景,声音压得极低,仅容两人听闻:“隔壁‘停云阁’,鱼周询在做东,席间有御史台和户部的几个人,喝得正酣。”她顿了顿,声音更冷,“漕帮那边,皇城司查到他们最近和城西新开张的‘永昌’柜坊往来异常密切,资金流动巨大。而那柜坊,明面上是几个山西商人所开,但背后真正的东家……影影绰绰,指向不太干净。”
鱼周询乃是夏竦门下得力干将,官居侍御史知杂事,掌弹劾纠察,风闻奏事,权力不小,是夏竲在言路上的急先锋。永昌柜坊……崔?默默记下了这个名字。漕运、柜坊、资金……这几条线隐隐勾勒出一些东西。他面色不变,只是端着酒杯的手指微微收紧,微不可察地颔首,表示知晓。
就在这时,阁门外传来一阵略显嘈杂的喧哗,伴随着一个故作爽朗、却带着几分刻意拔高的笑语声:“哎呀!听闻陶大官人今夜在此设下盛宴,为咱们新任的开封府尹崔大人接风洗尘!下官不请自来,特来讨杯水酒,沾沾崔府尹的喜气与贵气,还望陶大官人、崔府尹千万莫要怪罪下官唐突啊!”
话音未落,雕花木门已被“吱呀”一声推开。一个穿着绿色官袍、面白无须、约莫三十五六岁的官员,脸上带着几分酒意熏染的红晕,眯着一双细眼,笑眯眯地走了进来,正是侍御史知杂事鱼周询。他身后还跟着两个同样身着低阶官袍、神色恭敬中带着谄媚的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