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27章 神仙二十七

第27章 神仙二十七(2 / 2)

司命君请元瑰在镶金嵌玉的坐榻上落座。童子们奉上香茗,那茶汤色泽清亮,异香扑鼻,只饮一口,便觉四肢百骸舒畅无比,仿佛有清泉在体内流淌。又有童子端上几碟奇异的果实,形状颜色皆前所未见,入口甘美异常,远胜人间珍馐。

元瑰如在梦中,半晌才回过神来,看着对面依旧穿着破旧衣服的司命君,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君弟!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你已成仙了?”

司命君淡然一笑:“仙凡之别,不过一念。此地乃我修真小憩之所,让元瑰兄见笑了。”他依旧保持着那份谦和,仿佛这惊天动地的变化只是寻常。

两人谈起别后种种。元瑰讲述了自己在朝为官的经历,宦海沉浮,特别是安史之乱带来的国破家亡之痛。司命君则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问及一些故人旧事,对自身的经历却轻描淡写。

畅谈良久,司命君忽然起身,对元瑰说:“元瑰兄,今日重逢,亦是天缘。我有一物,乃偶然所得,可示于兄一观。”

他引着元瑰来到殿外一处开阔的高台。此时天色已暗,一轮明月悬于天际,清辉洒落。司命君从怀中取出一物,郑重地托在掌心。

那是一方玉印。玉质温润细腻,在月光下流转着柔和的光晕,仿佛内部蕴藏着星辰。印纽雕刻着极其复杂玄奥的图案,似龙非龙,似云非云,散发着古老而神圣的气息。

“此印非凡物,”司命君的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格外空灵,“乃太上老君西北宝库中,镇压中华气运的二十四方神宝之一。”

元瑰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方玉印。

司命君将玉印轻轻置于高台中央一个玉盘之上。他并未做什么特别的动作,只是凝神静气。就在元瑰疑惑之际,异变陡生!

那玉印骤然迸发出夺目的白色光芒!那光芒并非静止,而是如同有生命的云雾,浓郁醇厚,蓬勃向上激射而出!它不是直冲天际,而是如同巨大的白色光柱,瞬间与高悬夜空的明月相连!不,甚至超越了明月,仿佛直接贯通了天地,与那浩瀚无垠的宇宙本源相接!

整个仙府庭院被映照得亮如白昼,却又笼罩在一片神圣、肃穆、磅礴的白光之中。元瑰感到一股难以形容的宏大力量充斥天地,自己渺小如尘埃,唯有震撼与敬畏充斥心间。这光芒持续了许久,才缓缓收敛,玉印恢复平静,静静地躺在玉盘中,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刚才那惊天动地的异象只是一场幻梦。但空气中残留的纯净气息和元瑰心中激荡的余波,都证明着方才发生的一切真实不虚。

司命君看着兀自沉浸在震撼中的元瑰,缓缓道:“元瑰兄方才所见,只是此宝威能的冰山一角。此乃二十四宝中的第二十二方,名曰‘通明宝印’,主掌天地清正之气,贯通阴阳。它不会在人间久留,机缘到时,自会飞归天界。凡得见此宝真容者,受其清气所染,福泽可绵延七世。望兄敬之、惜之。”

元瑰这才如梦初醒,对着玉印深深一揖,心中再无半分对老友落魄的怜悯,唯有对眼前这位“司命君”的无上崇敬。他小心翼翼地用玉盘承托起宝印,捧在手中。即便光芒内敛,在夜色中,这玉印依旧散发出柔和的红色光晕,将整个房间映照得温暖而神圣。

这一夜,元瑰留宿仙府。躺在锦榻之上,他心潮起伏,久久无法入眠。童年的记忆、重逢的震撼、仙府的奇景、玉印的神威,交织在一起。他终于明白,这位幼年好友,早已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超脱了凡尘俗世的认知。那身褴褛的衣衫,不过是遮蔽仙骨的尘埃;那破败的门扉,不过是通往洞天的幻障。

翌日清晨,元瑰向司命君辞行。走出那扇低矮破旧的门,门外依旧是郑州城那条狭窄的陋巷,他的随从们正在驿站焦急等待。回首望去,那扇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仿佛昨夜的一切都是一场瑰丽奇幻的梦。然而,怀中那方用锦缎仔细包裹、隐隐散发着温润气息的玉印,以及心中那份涤荡灵魂的清明之感,都在告诉他,那并非虚幻。

司命君以这种方式点醒他:真正的“司命”,不在天,而在心;真正的福泽,源于对道(正道)的持守与对苍生的责任。

3、玄真子:烟波钓徒

在会稽山阴,有位奇人名唤张志和,道号“玄真子”。他学问渊博,文采斐然,年纪轻轻便考中了进士。一手书画更是精妙绝伦。此人海量,饮酒三斗面不改色,更难得的是他守持真元,涵养内气,修得一身奇异本领——卧于冰雪不觉寒冷,潜入水中衣不沾湿。

他性喜逍遥,踏遍天下名山大川。与当朝名臣、鲁国公颜真卿是至交好友。

有一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一日,他邀集门客雅聚,席间兴起,提议以“渔父”为题填词唱和。张志和率先吟道:

“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意境超然,描绘出一幅忘却尘嚣、沉醉山水的隐逸图。颜真卿与茶圣陆羽(鸿渐)、徐士衡、李成矩等人深受感染,纷纷唱和,竟得二十五首佳作,彼此欣赏赞叹不已。

酒至酣处,张志和兴致勃发。他让人取来素绢与丹青,要以画应词。只见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竟在须臾之间,一气呵成五幅画卷!画中花木葱茏、禽鱼灵动、山水奇绝,意境之高远,笔法之神妙,令在场所有人传看把玩,无不叹服,直呼古今罕见。

后来,颜真卿东游至平望驿,张志和随行。酒宴正酣时,张志和忽发奇想,说要表演“水戏”。众人好奇围观。只见他随手取来一张席子,竟平平地铺在了水面之上!他悠然自得地坐于席上,仿佛那席子被无形的手稳稳托着。他就这样浮坐水上,谈笑自若,饮酒吟咏,任凭水波在身下荡漾。

席子载着他,稳稳当当地顺流漂去,渐渐隐入烟波浩渺之中,只留下岸上惊愕赞叹的众人,以及那首流传千古、道尽逍遥真意的《渔父词》。

小小感悟:玄真子张志和,是盛唐气象里一缕不羁的仙风。他笔下生花,能绘天地灵秀;席上凌波,可戏人间流水。他的逍遥,不在功名,而在与山水同醉、与烟霞共舞。他提醒我们:生命真正的洒脱,或许就是放下执念,如那青箬绿蓑,笑对斜风细雨,在俗世洪流中,守住心中那片不必归去的桃源。山水本色,才是永恒的丹青。

4、刘白云:富家子的仙缘

在繁华的扬州江都城,住着一位名叫刘白云的富家子弟。他家资丰厚,为人豪爽仗义,钱财多用来周济穷苦,扶危济困。虽然常行善事,但他自己并不懂什么积阴德、修仙道的道理,只觉得帮人是本分。

一日,刘白云在江都街头闲逛,偶遇一位道士。道士自称乐子长,家住海陵(今江苏泰州)。这道士仔细端详刘白云,眼中露出惊奇,说道:“公子,你骨相清奇,天生带着仙家根基啊!为何还在红尘俗世中打转流浪呢?”

刘白云听得一头雾水,正待询问,乐子长已从宽大的袖袍中取出两卷古朴的书册,不由分说塞到他手里。刘白云下意识地捧住书卷,好奇地翻开查看篇目。刚想开口道谢,却听乐子长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唉,你命中注定,须先得变化之术,方能再受大道真传。此乃天定之数。”说罢,便拉着刘白云,指着书中的内容,细细讲解其中的次第和关窍。

刘白云天资聪颖,听得入神,不知不觉沉浸其中。过了许久,等他恍然抬头,想要再请教时,眼前哪还有乐子长的身影?那道士竟如青烟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刘白云心中惊异,知道遇上了真仙。他谨记乐子长所授,回家后潜心研习那两卷天书。渐渐地,竟真让他领悟了玄妙!风雨雷电,似乎能听他号令;周遭的寻常物件,也能在他手中变化出奇妙形态。

道术初成,年轻的刘白云按捺不住,想试试身手。他来到襄州(今湖北襄阳)汉江对岸的一座小山上,施展神通。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手掐法诀,刹那间,数千名甲胄鲜明的兵士凭空出现!他们在山顶上迅速搭建起一座巨大的紫色云霞帐帐,华美非凡。帐幄周围,更有仙风道骨的天人侍卫守护,威严无比。这奇异的景象持续了数月之久,引得远近百姓争相围观,议论纷纷。

如此大的动静,自然惊动了当地的最高长官——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于頔看着对岸山上那连绵不绝的紫云帐幄和神兵天将,眉头紧锁。他认定这定是妖人作祟,施展幻术蛊惑人心!于是,他立即派遣得力干将、兵马使李西华率领精锐兵马,渡江前去攻打那座小山。

官兵们张弓搭箭,奋力向山顶的营帐和守卫射去。然而,箭矢飞到半空,那紫色的云帐和侍卫身影竟缓缓升高,任官兵如何努力,箭矢都够不着分毫!士兵们面面相觑,心中惊惧。

这时,于頔身边一位名叫窦处约的判官(参谋官)站出来说:“大人莫急,此乃幻术无疑!幻术最怕污秽之物,可用秽物破之!”于頔依计而行,命人搜集来污秽不堪的动物尸体和粪便,堆积在小山下点燃。

浓烟夹带着恶臭冲天而起,直扑那紫色的云帐。果然,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刚才还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天兵侍卫,被这秽气一冲,如同冰雪消融,连同那华丽的紫云帐幄一起,迅速消散在空气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幻象被破,露出了山上的刘白云和他的四十多名随从。眼看官兵即将合围,刘白云面无惧色,翻身上马,大喝一声:“走!”他领着众人,竟策马直冲山下波涛汹涌的汉江!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刘白云一行人的马蹄踏在翻滚的江水上,非但没有沉没,反而如同踩在坚实的大地上!马蹄溅起的水花,竟在江面上扬起一路尘土般的白烟!他们就在这“尘土”弥漫中,如履平地般踏浪疾驰,留下目瞪口呆的追兵在岸边,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消失在浩渺的烟波深处。

小小感悟:刘白云的际遇,似一场无心插柳的仙缘。他行善不为修道,反得真传;习得神通,却招致官家刀兵。那踏浪而去的背影,是超脱,也是警醒。他的故事道出:善行是根,术法为枝。若失却济世本心,纵有千变万化,终如那紫云帐幄,抵不住世间一点污秽。真正的“仙”,不在呼风唤雨,而在淤泥不染的赤子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