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28章 神仙二十八

第28章 神仙二十八(1 / 2)

1、段生遇仙记

荥阳有个叫郑曙的人,是着作郎郑虔的弟弟。他学问广博,本事又多,还总爱琢磨些新奇事儿,骨子里带着几分侠义劲儿。某天家里请客,大伙儿聊起人间稀罕事,郑曙忽然话锋一转:“各位常读《晋书》吗?见过里面记载的太尉郗鉴吗?史书虽说他早过世了,可如今啊,他还好好活着呢!”

满座客人都惊得直起身,忙催他细说。郑曙便讲起了朋友的故事:“我认识个武威人叫段扬,在定襄当县令。他有个儿子,打小就喜欢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不沾酒肉。十六岁那年,这孩子跟父亲请求:‘我想寻访名山大川,找得道高人学本事。’段扬疼儿子,也敬重他的志向,给了他十万钱,让他去了。”

天宝五载,段生赶路经过魏郡,在一家客栈歇脚。店里住着个客人,自己驾着一头驴,买了几十斤药材,全是些养生辟谷用的稀罕玩意儿。这客人总说还差几味难寻的药,天天去集市上的商栈找胡商打听。段生瞧这客人,七十多岁的年纪,眉毛胡子都白得像雪,脸色却红得跟桃花似的,也不吃五谷杂粮——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段生又惊又喜,知道遇上得道高人了。趁客人空闲时,他特意买了珍贵的果子、精致的点心,还有上好的药酒,恭恭敬敬地送到客人面前。客人见了反倒一愣,问他:“年轻人,你这是做什么?”段生躬身答道:“晚辈看先生气度不凡,定是有道之人。晚辈一心求道,想跟着先生学些真本事,还望先生成全。”

客人沉吟片刻,点点头:“我住在山里,那儿还有几位老友。你若真有诚心,便跟我来吧。”段生喜出望外,收拾好行李,跟着客人往山里走。越往里走,风景越奇:山路旁满是奇花异草,溪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头,连空气都比外面清新几分。走了约莫半天,终于到了一处山谷,谷里有几间石屋,一看就有些年头了。

客人领着段生进了谷,指着石屋说:“北边那几间,是几位先生住的地方。东边厢房有厨房灶台,房檐下有山泉往下流,不用去井里打水。北边那扇门里,西边两间合为一室,常年关着门;东边两间住了六位先生。屋前的走廊下,摆着好几架书,总共有两三干卷。谷里还存着上千石粮食,药材更是多得数不清,醇酒也总有好几石。”

说着,客人就带段生去拜见其他几位先生。先生们打量着段生,开门见山地道:“年轻人,住在山里可跟在人间不一样,辛苦得很。得能忍饥挨饿,靠吃药饵过日子。你要是能甘心受这份苦,才能在这儿住下。你真的能做到吗?”段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晚辈为了求道,什么苦都能吃!”

先生们见他态度坚决,便留他住了下来。转眼过了五天,姓孟的先生对段生说:“今日正好,带你去拜见老先生。”说着,就引着段生走到西边那间常年关着的石屋前,轻轻推开了门。屋里是个石堂,北边开着一扇窗,往外望去,能看见远处连绵的山谷,云雾在山谷间飘着,像仙境一样。

石堂中间,有位老者坐在绳床上,面朝北边,闭目凝神,正在打坐。孟先生示意段生上前拜见,段生恭恭敬敬地行了礼。过了好一会儿,老者才缓缓睁开眼睛,对孟先生说:“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年轻人?看着倒还不错,就交给你当弟子吧。”段生听了,连忙再次下拜,感谢老者收留。

拜别老者后,孟先生带着段生走出石屋,又把房门关上。段生望着石屋前的景色,只见西边有条山涧,涧边种着十棵松树,每棵都有好几丈高。松树下有块巨大的磐石,能坐下上百人,石头中间还刻着棋盘——想来是几位先生空闲时下棋的地方。

往后的日子里,段生跟着先生们学道:白天跟着读道家典籍,了解天地自然的道理;傍晚跟着采草药,分辨哪些能治病、哪些能养生;闲暇时,先生们还会教他吐纳之术,教他如何在山林里辨别方向、寻找食物。刚开始时,吃惯了五谷的段生,吃起药饵来总觉得难以下咽,夜里也会想家。可一想到自己求道的初心,他就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段生吃药饵渐渐习惯了,身体也越来越硬朗,爬山涉水不觉得累,连眼神都比以前清亮了。先生们见他好学又能吃苦,也愿意把更多真本事教给他:教他看星象辨吉凶,教他用草药治小病,还教他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身。段生也越发恭敬,不管是扫地、砍柴,还是整理书籍、晾晒药材,都做得一丝不苟。

有天,段生跟着之前在客栈遇到的那位客人去山里采药,忍不住问:“先生,之前听郑曙先生说,《晋书》里记载的郗鉴太尉还活着,莫非……”客人微微一笑:“你说的那位老先生,便是郗鉴。当年他功成身退,潜心修道,不知不觉就活了这么多年。世人只知他是前朝太尉,却不知他早已得道成仙。”

段生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对老先生更添了几分敬佩。又过了几年,段生学到的本事越来越多,言行举止也越发沉稳,先生们都说他“得了道的真谛”。后来,段生曾下山探望过父亲段扬,段扬见儿子不仅身体康健,还多了几分仙风道骨,心里又欣慰又骄傲。段生没在山下多留,只嘱咐父亲保重身体,便又回了山里——对他来说,那处山谷才是真正的归宿。

郑曙讲到这儿,满座客人都听得入了迷,有人忍不住感叹:“原来真有得道长生之人!”郑曙笑着说:“不是人人都能遇上仙缘,但段生的诚心和坚持,倒是值得我们学。”

是啊,这世间哪有凭空掉下来的“仙缘”?段生能得高人指点、学得真道,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那份“一心求道、不畏辛苦”的执着。无论是求道、求学,还是做事,只要有这份坚定的初心和咬牙坚持的韧劲,终能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抵就是这般道理。

2、契虚求仙记

姑臧李氏有个儿子叫契虚,他父亲在唐玄宗时做过御史。契虚打小就对佛教的事格外上心,总爱跟着庙里的僧人问东问西,看那些描绘佛国的壁画能看大半天。到了二十岁那年,他索性剃了头发、穿上僧衣,住进了长安的一座佛寺,成了真正的出家人。

日子本该就这么平静下去,可没几年,安禄山就攻破了潼关,唐玄宗带着人往蜀地逃去,长安城里乱作一团。契虚不想卷入战乱,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一路往太白山逃去。山里没什么吃的,他就采柏树叶充饥,渐渐竟断了五谷杂粮,只靠柏叶和山泉过活。

有天清晨,契虚正在山腰的岩石上打坐,忽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他睁开眼回头一看,只见个道士站在不远处:道士身形清瘦,眉毛胡子全白了,可眼神亮得像星星,身上的青色道袍虽旧,却干干净净。那道士走到契虚面前,上下打量他一番,开口说道:“师父你骨骼清奇,透着股孤高灵秀的劲儿,日后定能去仙都游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