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78章 辨误纠错,图谱完善

第178章 辨误纠错,图谱完善(2 / 2)

部落医者指着一株长势粗壮的细辛:“按图谱上说的,连根拔起,晒干后切段,这次风寒来得猛,我想着多放些效果好,就每副药里加了这么多。”他比划着,差不多有拇指大小的量。

轩辕点点头,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株细辛,抖掉根部的泥土。细辛的根果然细如发丝,缠绕在一起,散发着辛烈的气味。他掐下一小段根须,放在舌尖——起初是熟悉的辛辣感,顺着喉咙往下窜,但片刻后,舌尖竟真的传来一阵轻微的麻木,像是有无数细小的针在扎。

“果然有毒。”轩辕吐出根须,拿出随身携带的石笔和竹简,“之前是我大意了,只尝了一点点叶片,没尝根部,也没试过大量使用。这细辛的毒性在根部,少量用能散风寒,稍多就会麻痹神经,再多……恐怕会危及性命。”

他让弟子将细辛的根、茎、叶分别取样,又详细记录下生长环境、植株大小,甚至连土壤的湿度都做了标记。“回去后,要在图谱上补记:细辛,根有毒,用量不可超过半钱,需配伍甘草、生姜等调和,阴虚火旺者禁用。”他对身边的弟子说,语气斩钉截铁,“还要注明,叶片与根的毒性不同,采收时需去净细根,炮制时用清水浸泡三日,每日换水,以减其毒。”

弟子们认真地记着,笔尖在竹简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沉甸甸的责任。

在伏羲部落停留的几日里,轩辕没有急着离开。他亲自示范细辛的炮制方法,看着族人将细辛根泡在清水中,每日换水,直到水不再发浑,再捞出晒干。他还组织部落里的医者,重新核对图谱上的其他药材,一一询问使用情况,生怕还有其他疏漏。

有医者提出,图谱上记载的“杏仁”能止咳,但他们部落有人吃了生杏仁后腹痛呕吐。轩辕立刻找来杏仁,发现是未经炮制的苦杏仁。“苦杏仁有小毒,必须用沸水焯过,去掉种皮和胚芽才能入药。”他一边解释,一边演示,“之前的图谱只说了止咳功效,没提炮制方法,这也是我的疏忽,回去后要一并补上。”

还有人说“巴豆”的泻下之力比图谱上描述的更猛,稍有不慎就会让人脱水。轩辕想起初见巴豆时,只是观察山羊食用后的反应,并未亲身体验,便在笔记上标注:“巴豆毒性剧烈,非急症不可用,用量需如米粒大小,且需去油制霜,以减毒性。”

每日晚上,轩辕都在灯下修订图谱,油灯的光晕映着他疲惫却专注的脸庞。追风趴在他脚边,偶尔抬起头,用头蹭蹭他的裤腿,像是在安慰。他想起岐伯曾对他说:“医道如登山,一步错,步步错,唯有时时自省,方能行稳致远。”当时只觉得是老生常谈,此刻才明白其中的深意。

离开伏羲部落时,首领非要送他一批珍贵的兽皮和药材,轩辕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带来了错误,能纠正它,是我分内之事。若要谢,就请部落的医者们仔细核对每一种药材,发现问题及时告诉我,这才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归途上,阿木忍不住问:“先生,您会不会觉得……因为这次的错,大家就不相信图谱了?”

轩辕望着远方连绵的山峦,阳光洒在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历经沉淀的平静:“错了不可怕,怕的是知错不改。图谱不是一成不变的天书,它是我们在实践中一点点完善的指南。这次的错误,会让它变得更严谨,更可靠。”他顿了顿,看向弟子们,“记住,行医者,要敬畏生命,更要敬畏未知。每一种草药都有它的脾气,每一个患者都有他的不同,永远不要停下探索和修正的脚步。”

弟子们重重地点头,将这番话深深记在心里。

回到医庐后,轩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所有参与图谱传抄的弟子,当众宣布了细辛的错误及修正方法,并将新增的炮制、配伍、禁忌等内容一一讲解。他还在传习堂的墙上挂出一块木牌,上面写道:“图谱非尽善,实践出真知,凡用药有疑,速报医庐核。”

消息传开后,各部落不仅没有质疑图谱的权威性,反而对轩辕更加敬佩。他们说:“轩辕先生连自己的错都敢认,敢改,这样的图谱才值得我们信任。”许多部落还主动送来他们在用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经验,有的说某种草药在他们那里长得更粗壮,药性也更烈;有的说某种植物的果实有毒,但叶子却能治病……

轩辕将这些反馈一一记录,整理成册,名为《图谱补遗》,附在百草图谱之后。他还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各部落的医者都要到医庐来交流,分享新的发现和疑问,共同完善图谱。

夕阳下,轩辕站在医庐的药圃旁,看着弟子们小心翼翼地给细辛做标记,旁边的木牌上清晰地写着毒性和用量。风中传来草药的清香,混杂着泥土的气息,让人心安。他知道,百草图谱的完善之路还很长,但只要怀着敬畏之心,抱着求实之态,这条路就一定能走得更远,更稳。

那么,随着《图谱补遗》的流传,各部落还会发现哪些草药的新特性?轩辕又将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发现?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