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刘禅被这气氛感染,不禁望向御阶下的诸葛亮:“相父,众将所言,似乎有理……?”
所有目光都聚焦于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轻摇羽扇,面色沉静如水,仿佛那汹涌的请战浪潮未能扰动他分毫。他缓缓出列,声音清晰而沉稳,压下了殿内的喧嚣:
“陛下,诸君之意,亮深知之。赵将军遗志,亮更是刻骨铭心,无一日敢忘北伐。”他先定下调子,安抚众人情绪,随即话锋一转,“然,时机未至。”
“哦?相父何出此言?”刘禅疑惑。
“曹爽与司马懿,一骄一奸,能力悬殊,性格不合,其必生内斗。此乃确然。”诸葛亮分析道,目光如炬,“然,此刻曹叡新丧,二人纵有龃龉,亦必暂时隐忍,共御外侮。我若此时大举进攻,反会促使魏国内部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将矛盾转向于我。此非智者所为。”
他扫视群臣,继续道:“我等当下之策,当外示平和,内紧备战。继续积草屯粮,精炼士卒,等待其内乱彻底爆发,自相残杀,元气大伤之时!”
“届时,”诸葛亮羽扇微微一顿,声音陡然变得铿锵有力,“我再以雷霆万钧之势东出,所向披靡,方可事半功倍,真正一举而定天下!此乃坐待其毙,后发制人之上策!若因急于一时,而坏了大局,岂非有负先帝与子龙重托?”
一番话,高屋建瓴,将眼前利弊与长远战略剖析得清清楚楚。朝堂上激动的情绪渐渐平复,众人陷入沉思。姜维若有所悟,魏延虽仍有些不甘,但也知丞相所言确是老成谋国之道。
“故,”诸葛亮对刘禅躬身道,“请陛下下旨,各边境关隘加强戒备,谨防魏人狗急跳墙来袭。国内,继续推行新政,富国强兵。待魏室内乱之讯确凿,便是我大汉王师,犁庭扫穴之时!”
刘禅听得连连点头:“相父深谋远虑,就依相父之言!”
是夜,诸葛亮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登上了未央宫中最高的一处观星台。
夜风浩荡,吹动他的衣袍与须发。脚下,是沉睡的长安城,万家灯火如星罗棋布。远方,是漆黑如墨的东方,那里是洛阳,是中原,是无数魂牵梦绕的故土。
他缓缓抬起头,望向璀璨的银河,仿佛能穿透无垠的星空,看到那些早已逝去的面孔。
老刘、关二爷、张三爷、老赵、还有……,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先生。你们……都看到了吗?都听到了吗?
他轻轻举起羽扇,如同举起一杯醇酒,对着虚空,对着那段他既承载又背离的记忆,低声自语,声音融入了夜风:
“陛下,云长,翼德,子龙……还有,年轻的‘我’。”
“你们为之奋斗一生、至死念念不忘的北伐……那个最合适的时机,就快到了。”
“曹魏的丧钟,已经敲响。内部的裂痕,即将撕裂他们的王朝。”
“我们种下的田,练就的兵,积攒的粮,等待的……就是这一刻。”
“我知道,你们一定等得很心急了。再等等,再耐心地等等。”
“东风……就快来了。”
“这一次,我们不会再错过。我们会带着一个更强盛、更健康、更团结的大汉,去完成那未竟的事业。”
“你们的梦想,不会落空。”
夜风吹过,带来远方的气息,仿佛夹杂着金戈铁马的回响,又仿佛是故人欣慰的叹息。
诸葛亮独立星台,目光如星,洞彻未来。他知道,最后的舞台,即将拉开序幕。而他,已做好了所有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