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233章 英雄敌不过时间

第233章 英雄敌不过时间(1 / 2)

当洛阳的丧钟隔着秦岭传到长安时,赵云正用最后力气把北伐先锋印按进文鸯掌心:“莫哭……这柄枪……本该在长城外饮血的……”诸葛亮独自走向未央宫最高的星台,对夜空举起羽扇:“云长,翼德,子龙,孝直……还有二十七岁的我,再等等,东风就快来了。”

---

公元239年,夏,长安。

这一年的暑气似乎格外酷烈,连渭水都蒸腾着沉闷的氤氲。两个相隔千里的噩耗,几乎同时如沉重的铅块,砸入了季汉与曹魏的朝堂。

先是魏国。洛阳传来确凿消息,魏明帝曹叡,这位曾与诸葛亮数次隔空交锋的年轻帝王,终究未能熬过宿疾与纵欲,崩逝于洛阳嘉福殿,年仅三十六岁。遗诏立养子曹芳为帝,年仅八岁,由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消息传至长安,季汉群臣为之震动,旋即,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情绪开始蔓延——魏主幼弱,权臣当道,此岂非天赐北伐良机?

然而,未等这兴奋发酵,另一则噩耗便如冰水浇头,让整个季汉陷入了巨大的悲恸之中。

卫将军、永昌亭侯赵云,病逝于长安府邸。

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将,或是感应到了老对手时代的终结,在曹叡去世后仅仅数日,便溘然长逝。

将军府内,一片素缟。悲声不绝。

病榻前,诸葛亮、姜维、文鸯、赵统等核心人物围侍在侧。赵云面色枯槁,气息微弱,但那双曾洞彻千军万马的眼睛,却依旧努力睁着,望着天花板,嘴唇嗫嚅着,反复吐出模糊却执拗的两个字:

“北……伐……”

“北……伐……”

每一次吐出,都仿佛用尽了他最后的力气,也让在场所有人的心紧紧揪起,泪如雨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中所念,仍是克复中原,仍是先帝未竟的遗志。

文鸯跪在榻前,这个昔日狂傲不羁的少年,此刻哭得如同泪人。三年间,赵云于他,是严师,是慈父,更是将他从偏执引向光明的灯塔。他不仅将一身精妙绝伦的枪法倾囊相授,更以自身的忠义与格局,彻底重塑了文鸯的精神世界。

赵云似乎感受到了文鸯的哭泣,涣散的目光缓缓聚焦,艰难地移动手臂。侍从会意,将那方用锦帕包裹、沉甸甸的“北伐先锋大印”放入他颤抖的手中。

他的手已无力举起,只是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将那方金印,缓缓地、坚定地,推入文鸯的掌心,然后,用冰冷的手指,艰难地合上文鸯的手指,让他紧紧握住。

“莫……哭……”赵云的声音细若游丝,几乎难以辨认,“拿好……它……带着……我的枪……去……该去的地方……”

话音未尽,手臂颓然垂落,双目缓缓闭上,气息终绝。

“老师——!”文鸯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悲嚎,紧紧握住那方尚存老师体温的金印,哭伏于地,不能自已。这一次,他没有丝毫犹豫,接下了这份重于山岳的责任与传承。

永昌亭侯,赵云,薨。

国丧期间,举哀尽礼。但赵云“北伐”的遗言,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季汉朝野上下压抑已久的战意。

大丧之后,第一次大朝会。以魏延、姜维为首的大批武将,群情激昂,纷纷出列,慷慨陈词:

“陛下!丞相!今曹叡新丧,幼主临朝,曹爽孺子,司马老贼,各怀鬼胎,魏国内部必然纷争不断!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赵将军临终犹念北伐,我等岂可坐失良机?请陛下下旨,即刻整军,东出潼关,克复中原,以告慰先帝与赵将军在天之灵!”魏延声若洪钟,脸上的刀疤都因激动而发亮。

“末将愿为先锋!”文鸯手持金印,出列跪倒,眼神坚定,再无半分迟疑。

“臣等附议!”一众武将哗啦啦跪倒一片,请战之声震动殿宇。连许多文臣也觉得时机难得,面露赞同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