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206章 走路的人不留影

第206章 走路的人不留影(2 / 2)

她低声呢喃,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这一次,我不再替你说话了。”

北境长城。

李昭阳亲手为最后一批解散的巡边队兄弟斟满烈酒。

“弟兄们,仗打完了。”他声如洪钟,“从今往后,没有大帅,也没有巡边队了。”

众人沉默,眼中满是迷茫与不舍。

李昭阳转身,将一块早已刻好的石碑,重重地砸入冻土之中。

碑上只有八个大字,笔力雄浑,入石三分:

“从此无帅,人人皆兵。”

他将自己那柄跟随了一生的佩剑,连同剑鞘,深深埋入碑下的沙土,只留一个剑柄在外,仿佛一座无名的墓碑。

做完这一切,他转身,独自向南行去。

途中,他遇到一队自发组织的少年巡逻队,装备简陋,却阵型严整,目光警惕。

他故意靠近,被少年们拦下。

“口令!”为首的少年厉声喝问。

李昭阳一怔,他早已不问军务多年,不知新口令为何。

少年见他不答,握紧了手中的木棍,但身后的同伴却上前一步,沉声补充道:“同路之人,不弃一人。”

李昭阳如遭雷击,这句话,正是当年陈默在整编死士营时,定下的第一条军规!

他看着那少年清澈而坚定的眼睛,忽然咧开嘴,笑了,眼泪却不受控制地滚落。

他默默地跟在少年巡逻队身后,走了整整十里,看他们如何警戒,如何交接,如何将一份干粮分给三个人吃。

每一个细节,都透着那熟悉得刻入骨髓的章法。

最终,他停下脚步,目送那队年轻的身影消失在地平线。

“阿默……”他对着空旷的荒野喃喃自语,“你的兵,永远都活着。”

新朝边防军,中军帐。

新任炊事营统领韩九,正在修改全军的伙食操典。

他大笔一挥,将沿用百年的“两餐制”,改为“三时供膳制”:早食于战前,提供高热量干粮;午食于休整期,以热汤羹为主,快速补充体力;晚食于总结后,必添调理身体的药膳。

更惊人的是,他将厨房的位置,从传统的大营后方,直接移到了营地中枢,与伤兵营并列,号称“一碗热汤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有将领不解,质问他为何如此颠覆传统,将伙房这等“后勤末流”置于核心。

韩九头也不抬,只说了一句:“饭香能稳军心,热汤能续性命。将军,这是帅帐里闻不到的杀气。”

那夜,他在自己的账本背面,就着微弱的油灯,随手画下一幅“灶位布防图”。

图中,灶台、水井、粮仓、伤兵营、预备队的位置,构成了一个攻守兼备、相互策应的奇妙阵法。

其整体结构,竟与早已失传的、陈默亲创的“后勤九阵图”如出一辙。

他画完,吹灭了油灯,将图纸揉成一团,塞进了即将烧掉的废纸堆里。

未曾署名,也无需署名。

春阳初升,微风和煦。

陈默行至一处荒村,脚步忽然一顿。

村口,一个老妇人正蹲在自家门前的简易灶台边熬粥。

她一手持着长柄木勺,以一种奇特的、三轻一重的节奏在锅底搅动,防止粘黏。

口中还哼着一首古怪的童谣:

“搅一搅,莫着急,火要匀;搅两搅,气要沉,力要稳;三搅收工喽,香气扑鼻喽……”

那调子,分明就是他当年为了让新兵快速掌握内劲而编出的“三段发力”的节奏口诀!

如今,竟被改头换面,成了一首熬粥的童谣。

陈默驻足,静静地听着。

那锅,那火,那搅动的姿态,让他一瞬间恍惚,仿佛回到了多年前宰相府那个阴暗的柴房。

他也曾这样守着一口漏锅,小心翼翼地熬着药,不是为了救世,只是单纯地害怕药洒了会挨骂。

如今,锅还是那样的锅,火还是那样的火。

只是,再也没有人记得,是谁第一个教会了这世间,如何让这锅里的东西不糊,让这灶里的火不灭。

他笑了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

他转过身,迎着初升的太阳,继续前行。

他的身影在晨光中被拉得很长,又在升腾的晨雾里,渐渐变得模糊、透明,最终彻底融入那片天地光景之中,再无痕迹。

几乎是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京城旧巷。

宰相府的废墟遗址上,那口早已干涸的古井,迎来了一位新的访客。

一片新生的嫩叶,打着旋儿,悄无声息地飘落井底,不偏不倚,正好覆盖在那块腐朽的木牌之上。

牌上,当年穿越之初,系统烙印的两个字迹,本已模糊不清。

“赘婿”。

风过,叶动,最后一点炭黑的痕迹,被彻底遮盖,继而湮灭。

天地之间,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悄然蓄积,等待着一场倾盆而下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