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83章 春耕肇始,边情迭报

第383章 春耕肇始,边情迭报(1 / 2)

公元前185年汉文帝三年农历二月下至三月

时近三月,北地高原的春意终于在凛冽寒风的逐渐退却中显露出些许迹象。虽然早晚依旧霜寒刺骨,但正午的阳光已带上了明显的暖意,持续照射下,地表积雪加速消融,汇成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涸一冬的土地。湟水冰层大面积开裂,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浑浊的河水裹挟着碎冰奔涌而下,水量日渐丰沛。田野里,越冬的麦苗开始返青,而广袤的休耕地上,农人们驱赶着耕牛,挥汗如雨,拉开了春耕生产的序幕。犁铧翻开湿润的泥土,散发出清新的气息。狄道城外,官道两旁的杨柳枝条泛出朦胧的绿意,蓄势待发。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以农为本的北地郡而言,春耕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年的仓廪虚实与民生安定。靖王李凌高度重视春耕事宜,在前期物资调配、水利整修均已部署到位后,他密切关注着春耕的实际进展,时常轻车简从,巡视郊外农事,体察民情。与此同时,边境与西域方向的军情谍报并未因春忙而减少,反而随着气候转暖、活动增加而愈发频繁。匈奴在经历了冬日的沉寂与初春的试探后,其活动有加剧之势;而西域乌孙方面,在得到北地初步援助后,与敌对势力的较量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些外部动态,要求李凌在督导内政的同时,必须时刻掌握局势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世子李玄业在成功完成了春耕物资督察任务后,被父亲赋予了新的职责——协助长史周勃处理日常政务流转,初步接触郡国机要文书的批阅与拟办,这标志着其参政层次进一步提升,开始从执行层面向决策辅助层面过渡。

二月廿五,天气晴好,春风拂面。李凌携世子李玄业及少数随从,微服出城,巡视狄道城周边的春耕情况。田野里,人牛往来,一片繁忙景象。农人们按照劝农吏的指导,采用代田法或区种法进行播种,精耕细作。新修整过的水渠旁,有吏员指导农户引水灌溉。李凌下到田埂,与老农亲切交谈,询问种子、畜力、粪肥准备是否充足,今春雨水是否及时,去岁官贷归还是否有困难。他抓起一把新翻的泥土,仔细检视墒情和土质。农人们见这位气度不凡的老爷(虽微服,但气质难掩)如此关心农事,且言语随和,皆踊跃答话,有的称赞官府今岁农具贷放及时,有的抱怨某处水渠仍不甚畅通,也有的感激去岁战乱后官府的抚恤与贷种,使其得以重整家业。

“业儿,你看,”李凌指着眼前繁忙的春耕场面,对儿子道,“这一犁一锄,看似寻常,却是社稷根基。为政者,心中需时刻装着这田间地头。政令之优劣,不在堂皇文章,而在是否利于农桑,惠及百姓。今岁春耕,关系去岁战乱后的民生恢复,更关系今夏能否抵御可能来袭的胡虏,至关重要。”

“父王教诲的是。”李玄业躬身答道,“儿臣亲眼所见,方知‘民以食为天’之重。唯有仓廪实,方能民心安,兵甲足。儿臣定当时时以农事为念,体察民瘼。”

巡视途中,李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个别乡里胥吏在分配贷牛时略有偏袒,某段官道因去岁战事损毁尚未完全修复,影响粮种运输。他当即命随行书记官记录下来,回府后即责令相关曹署限期整改。这种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的作风,使得政令能直达实处,也让李玄业深受教育。

【系统提示:宿主于春耕关键期深入田间督导,展现出“以农为本”、“体察下情”的务实统治风格,将宏观战略与微观管理相结合,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宿主状态:内政管理注重实效,统治根基因关注民生而更加巩固,继承人通过亲身体验,深化了对治国根本之道的理解…】

回到王府,李凌立即召集相关官员,听取春耕进展的全面汇报。长史周勃禀报:“王爷,托王爷洪福,今春气候回暖及时,各地春耕已全面展开。狄道、安故等腹心县份,进度已过半,苗情良好。朔方、窳浑等边县,因去岁战事影响及气候稍寒,进度略缓,然在官府重点扶持下,亦有序推进,预计旬日内可赶上。去岁推广之代田法,今春初见成效,农户普遍反映此法保墒抗旱,苗齐根壮。”

“好!”李凌满意地点点头,“勃兄,传令各县,春耕期间,各级官吏务必坚守岗位,全力保障。劝农吏需每日巡行乡里,及时解决农事难题。仓曹、工曹需确保粮种、农具、畜力随缺随补。尤其要关注边县及贫困农户,绝不容许因农事不力而致民生凋敝。”

“老臣遵命!”周勃领命。

李凌又对李玄业道:“业儿,春耕督察之事,你已初战告捷。然,政务之要,在于持之以恒。自即日起,你每日抽半日时间,随周世伯学习处理日常公文。先从各曹署例行汇报、各县政务请示看起,学着拟出处理意见,再呈为父审定。遇有不明之处,多向周世伯请教。此举意在让你熟悉郡国政务运转之全貌,锻炼批阅公文、处置常事之能。”

“儿臣明白!定当虚心学习,勤勉任事。”李玄业深知这是父亲有意培养其理政能力,郑重应承。此后,他便每日花大量时间在周勃的值房,翻阅各类文书,学习公文格式、政务术语,尝试在公文上贴上签条,写下自己的初步处理建议,如“拟准,转户曹核办”、“情况不明,请详查再报”、“事关重大,请王爷示下”等,由周勃批改指点。其学习态度认真,进步迅速。

就在北地上下忙于春耕之际,三月初,边境与西域的情报如雪片般飞入靖王府。

郡丞公孙阙接连呈报紧急军情:

“王爷,朔方急报!赵都尉遣‘夜不收’小队深入漠南侦察,发现匈奴右贤王庭有异常调动!其麾下大将呼衍揭率精锐骑兵约五千,辅以仆从部落,合计近万骑,正向西移动,其前锋已抵达阴山北麓,意图不明!然,观其动向,似非直接南下攻我,而是……矛头直指河西走廊乃至西域方向!”

“哦?”李凌目光一凝,起身走到巨大的羊皮地图前,“呼衍揭……此胡虏骁勇善战,乃右贤王麾下头号鹰犬。其不南下来犯,反而西进……子通,你以为其意何在?”

公孙阙分析道:“王爷明鉴。去岁我北地两挫右贤王,其南犯难有胜算。然,其部损失惨重,急需补充。此时西进,一则可劫掠河西羌胡,补充人畜;二则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切断我商路,孤立乌孙军须靡;三则,若能在西线得手,亦可挽回其颜面,稳固其地位。此乃‘避实击虚’,‘以战养战’之策。”

“嗯,有理。”李凌沉吟道,“如此看来,匈奴今春的战略重点,恐在西方。然,对我北地,亦不可不防。传令赵破奴:一、边塞戒备不可松懈,严防其佯动西进,实则偷袭我侧翼。二、加派精干斥候,严密监控呼衍揭部动向,尤其是其与河西羌胡、以及西域车师等国的接触情况。三、令河西休屠、浑邪等部,加强戒备,若遭攻击,可依前约,向我求援,我当遣兵策应。四、通往西域之商路,近期需格外小心,商队规模宜大,护卫宜强,或可暂缓非必要之行程。”

“诺!”公孙阙记下令谕,正要转身,又一信使疾奔而入。

“报——!玉门屯所六百里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