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沉吟道:“哦?军须靡态度转变了?看来朔方之胜,威震西域啊。然,直接提供兵甲,风险太大,易授匈奴以柄,亦可能养虎为患。”
他沉思片刻,决断道:“子通,传令张骞:其一,充分肯定军须靡的‘正统’地位,表达我北地对其抗暴复国的道义支持。其二,明确告知,直接提供汉军制式兵甲暂不可行,然可加大药材、茶叶、布匹、以及……更多非标号的优质铁料(可打造兵器的)援助,助其提升战力。其三,可派遣数名精通筑垒、修械的工匠(非军籍),以‘雇佣’形式随商队前往,助其改善防御工事和器械,此乃‘技术支援’,较难追查。其四,最重要的,加强情报共享!令张骞设法与军须靡建立一条稳定的情报交换渠道,我方提供匈奴动向(部分可公开情报),换取其提供的西域、尤其是匈奴在西域的情报。其五,提醒军须靡,右贤王新败,急于挽回颜面,可能加大对乌孙的压迫,望其早作准备,与我更需同心。”
“王爷此策甚妙!既示好增援,又规避风险,更将合作推向实质!”公孙阙赞道,“臣即刻加密传讯!”
西域方向的这一转机,意味着北地郡“以西制胡”的战略,在经历初期的试探与波折后,终于打开了突破口,若能经营得当,或将在未来对匈奴形成战略牵制。
七月中,夏粮丰收在即,田野里一片金黄。战后抚恤与重建工作也取得了显着成效。阵亡将士家属基本得到抚慰,流民安置有序进行,边境关塞修复进度过半。世子李玄业在具体负责这些事务的过程中,展现了超出年龄的细致、耐心与同情心,处理问题日渐沉稳,得到了周勃等人的赞许。
李凌见时机成熟,便在一次家庭晚膳后,将李玄业唤至书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业儿,此番战后善后,你做得很好。”李凌温和地看着儿子,“可见你不仅有心,亦有能。然,你可知,为父为何将此等关乎人心向背的重任交予你?”
李玄业沉思片刻,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父王是让儿臣深知,治国平天下,非仅权谋武功,更在于恤民、安民、得民。将士用命,源于保家卫国;百姓归心,源于安居乐业。战后抚循,正是彰显仁政、凝聚人心之关键。儿臣亲历其间,方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亦知为政者一念之仁、一事之细,可能关乎万千生灵。”
“善!”李凌欣慰地点点头,“你能悟到这一层,甚好。然,尚需明白,仁政需有实力为基,抚循需与威权并重。我对将士厚恤,是因他们英勇杀敌;我对百姓安置,是因他们是我北地子民。若无强大军力击退胡虏,若无严明法度惩治奸邪,则仁政无从谈起,抚循亦成空谈。此乃‘宽猛相济’之道。你日后施政,当时时权衡于此。”
“儿臣谨记父王教诲!定当努力修习,以求宽猛得宜,恩威并施。”李玄业肃然应答。
这次谈话,标志着李玄业在治国理念上的一次重要升华,开始从具体事务的处理,转向对统治根本原则的思考。
七月下,北地郡基本从朔方之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夏粮喜获丰收,仓廪更加充实。边境防务得到加强。西域战略出现有利转机。世子李玄业在实务中愈发成熟。
靖王李凌站在王府高台,眺望着狄道城外丰收的景象和远处依稀可见的边关烽燧,心中感慨。战争是残酷的,但每一次战火的洗礼,都让北地郡更加坚韧,也让继承人的成长更加迅速。他知道,和平是短暂的,匈奴的威胁犹在,西域的博弈方兴未艾。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固本培元”、“西进经略”的战略,北地郡必将在这大争之世,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二年……六月,匈奴入寇,北地都尉击破之。”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二年夏,朔方战后,凌公厚抚伤亡,赏功肃纪,安辑流民,边塞得安。西域乌孙军须靡态度转缓,凌公增其援,谋共制胡。世子玄业主抚恤安置,仁心初显,政事益熟。”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战后抚循,上帝恤死荣生;西线转机,圣域远略得展;圣嗣亲民,仁政根基深植。”
*北地秘录·凌公夏抚:“朔方捷后,李凌抚循有方,军民归心,西域连横有进,世子历事知仁,北地根基愈厚。”
(第三百七十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