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6年汉文帝二年农历六月下至七月
朔方夏守的硝烟逐渐散去,边关重归暂时的宁静,只留下残破的军堡、焦黑的土地以及空气中尚未彻底消散的血腥气息,无声地诉说着刚刚结束的那场惨烈攻防。时值六月下旬,北地高原迎来了盛夏,烈日炎炎,炙烤着大地。湟水奔腾,水量因上游雪山融水而愈发丰沛,成为这片略显荒凉的土地上生命的源泉。田野里,历经战火洗礼却顽强存活的粟黍,在农人精心的照料下,正进行着最后的灌浆,穗头日渐饱满,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然而,与这自然生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地郡上下弥漫的一种悲壮与沉郁的氛围。朔方之战,北地军再次成功击退了匈奴右贤王主力的进犯,毙伤俘获敌军逾万,战果显赫。但胜利的代价同样沉重:守军伤亡数千,朔方、窳浑一带的边塞设施损毁严重,部分靠近边境的村庄遭焚掠,百姓流离失所。战争留下的创伤,亟待抚平。靖王李凌在初步稳定战局后,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立即将工作重心转向繁重而至关重要的战后抚循与重建。厚恤伤亡、赏功罚过、修缮城防、安置流民、恢复生产,千头万绪,无一不关乎军心民心,关乎北地郡能否从战火中迅速恢复元气,并为应对未来可能更严峻的挑战积蓄力量。与此同时,西域方向经由秘密渠道传来的消息,预示着那片广袤土地上的博弈出现了新的、可能对北地有利的转机。而内部,随着世子李玄业在战时常设性参与后勤调度表现出色,李凌开始尝试将部分相对独立且重要的战后善后事宜交由他具体负责,辅以重臣指导,让其在实际政务中进一步锤炼独当一面的能力。这个盛夏,北地郡在靖王李凌的统领下,正经历着一场从战争创伤中复苏、并悄然布局未来的深刻转变。
六月廿五,狄道靖王府正殿。气氛庄重肃穆,并非庆功,而是战后总结与抚恤赏功大会。长史周勃手持详尽的伤亡统计与军功簿,声音沉痛而清晰地禀报着。
“王爷,诸位同僚,”周勃环视殿内文武,“朔方一役,赖陛下洪福,王爷运筹,将士用命,终将胡虏逐出国门。然,我军亦付出惨痛代价。经核计,阵亡将士三千七百余人,重伤致残者九百余,轻伤者不计其数。朔方、窳浑等塞城墙、烽燧、营房损毁严重,亟待修复。边境百姓,有三百余户家园被毁,亟待安置。”
每一个数字都沉甸甸的,压在每个与会者的心头。阵亡名单上,有许多是去岁高阙之战幸存下来的老兵。
李凌端坐主位,面色凝重,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起身,走到殿中香案前,案上供奉着新近刻录的阵亡将士名册。他亲手点燃三炷香,躬身三拜,沉声道:“朔方之土,浸透我将士热血;边关安宁,系于忠魂守护。此战之功,在于众将士舍生忘死;此战之痛,在于我北地折损栋梁。他们的名字,将永刻于‘昭忠祠’,他们的家人,便是吾等之家人!北地军民,永志不忘!”
众官皆躬身肃立,面露悲戚与敬意。
祭奠完毕,李凌转身,语气转为坚定:“勃兄,阵亡将士抚恤,依最高标准,即刻发放!其家眷,免赋税十年,子女由郡府抚养至成年,授田宅!伤残将士,妥善安置,终身由官府供养,授以力所能及之职司!此事,由你亲自督办,户曹、仓曹全力配合,若有官吏敢怠慢、克扣,立斩不赦!”
“老臣遵命!定当尽心竭力,告慰英灵,抚恤生者!”周勃慨然领命。
“赏功之事,”李凌继续道,“依军功簿,论功行赏!赵破奴临危受命,指挥若定,亲冒矢石,夜袭破敌,当记首功,奏请朝廷嘉奖,郡内重赏!李敢率骑游击,屡建奇功,擢升为校尉!其余有功将士,按律升迁赏赐,务使功过分明,激励士气!阵前退缩、违令者,依军法严惩不贷!”
“诺!”负责军功核验的官员凛然应命。
“此外,”李凌看向都尉赵破奴和工曹掾,“破奴,边境防务修复,乃当务之急。立即组织兵士、征调民夫,抢修受损关塞、烽燧,务必在入冬前恢复其防御功能,甚至要较前更加坚固!工曹,所需建材、工具,优先保障!”
“末将(下官)明白!”赵破奴与工曹掾齐声应道。
最后,李凌将目光投向世子李玄业,语气严肃中带着期许:“业儿,阵亡将士家属的抚恤发放、流离失所百姓的安置事宜,关系重大,繁琐细致。你随周世伯,具体负责此事。要亲自接见军属,聆听其诉求,核查抚恤发放是否到位,协助官府为流民划定田宅,助其重建家园。要让你亲眼看到,战争的代价是何等具体,我等肩上的责任是何等沉重。”
李玄业深吸一口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郑重躬身:“儿臣领命!定当体察下情,秉公办理,不负父王重托,不负将士英灵!”他知道,这不仅是实务锻炼,更是对其仁心与责任感的考验。
【系统提示:宿主高效处理战后复杂局面,展现出对将士生命的深切尊重与卓越的善后安抚能力,将军事胜利转化为凝聚人心、巩固统治的契机…宿主状态:于重大伤亡后保持清醒,举措得当,军心民心归附,统治根基因人道关怀与高效行政而更加稳固,继承人通过承担具体要务,治理能力与仁政理念得到深度融合…】
战后抚循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狄道城内设立了临时的抚恤发放点和流民接待处。李玄业在周勃的指导下,终日埋首于文牍之中,核对名册,计算钱粮,接见前来领取抚恤的军属。他听到失去儿子的老母亲悲恸的哭声,看到伤残军士坚韧的眼神,也感受到百姓对王府及时赈济的感激。他亲自前往城外的临时安置点,查看流民居住的帐篷,询问他们的困难,督促官吏尽快划拨土地,发放种子农具。这些亲身经历,远比书本上的说教更深刻地让他理解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含义,也体会到了父亲“战胜而易,守胜而难”的深意。
期间,李凌亦轻车简从,巡视了受损的边塞,慰问守军,查看修复进度。他的亲力亲为,极大地稳定了军心民心。
七月初,当晚后工作步入正轨时,郡丞公孙阙带来了关于西域的最新密报,这次的消息却透露出积极的迹象。
“王爷,玉门屯所急报!张骞有消息了!”公孙阙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历经波折,张骞已成功获得乌孙王子军须靡的初步信任!军须靡收下了我第二批援助的药材和精铁器具,对其部落伤患救治、器械更新帮助甚大。更重要的是,军须靡主动向张骞透露,匈奴右贤王此次东侵我北地失利,伤亡颇重,其在匈奴单于庭威望大跌,对乌孙阿莫里部的支持力度可能减弱。军须靡似乎重燃希望,询问若其能顶住阿莫里压力,甚至发起反击,我北地能否提供更多、更直接的支援,例如……少量制式兵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