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79章 吕后崩逝,暗流汹涌

第279章 吕后崩逝,暗流汹涌(2 / 2)

“其四,外交!”李凌目光扫过三人,“对朝廷,所有文书往来暂停,以‘道路冰封,通信不便’为由,静观其变。对朔方都督府,一切依常例,不卑不亢,但拒绝任何形式的深入接触。对周边羌胡,互市可酌情缩小规模,强调安全第一。”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中央政权更迭的历史性时刻,采取极度隐忍与信息优先的策略,将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于精准的情报判断与内部的绝对稳定,风险与机遇达到临界点…宿主状态:于惊涛骇浪之巅保持极致冷静,决策如履薄冰,展现其作为乱世诸侯的深沉心机与超凡定力…】

计议已定,北地这台精密的机器,在李凌的指令下,以一种近乎极限的谨慎和效率运转起来。公孙阙的情报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作起来,信使冒着风雪,穿梭在通往长安的险峻道路上,每一份密报都关乎战略判断。郡府之内,周勃坐镇,政务如常进行,官吏们依旧忙碌于账册文书,百姓们准备着年节物资,表面上看不出一丝异样。但在暗中,仓廪的守卫增加了两倍,武库的巡查变成了每日一次。高顺的军营,白天似乎比往常安静,但夜晚的警戒和小型演练却更加频繁。狄道城的四门,守军对来往人等的盘查,细致了许多,尤其是对来自东方方向的商旅。整个北地,仿佛一头感知到地震即将来临的巨兽,屏住了呼吸,肌肉紧绷,等待着那决定命运的第一波震动。

时间在紧张的等待中缓慢流逝。十一月底,十二月初,陆续有更多细节传来:吕产自任为上将军,控制了北军;吕禄统领南军;他们试图拉拢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灌婴侯),但似乎成效不彰;皇帝深居宫中,罕见外人,情况不明;长安城气氛极度压抑,市井间流言四起;各地诸侯王如齐王、楚王等,均保持沉默,静观其变。

每一份情报,都让李凌对长安的局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吕氏虽掌握军权,但并未获得朝臣的广泛支持,尤其是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态度暧昧,这预示着他们的统治基础十分脆弱。皇帝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变数。各地藩王的沉默,更像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吕氏……已是悬崖边上。”李凌在一次仅有周勃、公孙阙在场的密谈中,做出了判断,“其势虽汹,然如无根之木。关键,在于谁能率先举起‘安刘’之大旗,以及……皇帝的态度。”

“王爷,若长安有变,比如……吕氏被诛,陛下亲政,我北地当如何?”周勃试探着问道。

李凌沉吟良久,方道:“若果真如此,于我北地,自是利好。陛下年轻,或念及旧情(指其姐刘玥),且亟需稳定边陲。届时,我北地治理有成,边患暂息,便是最大的本钱。或可上表称贺,并委婉陈述边镇仍需强兵良将镇守之意,争取化解朔方之制,甚至……谋求更有利的地位。然,一切须待尘埃落定,且需见机行事,绝不可操之过急。”

十二月的北地,天寒地冻,年关将至。狄道城内,开始有了些许节日的氛围,但在这份表面的喜庆之下,是靖王府核心层那根始终紧绷的神经。吕后崩逝引发的暗流,正在大汉帝国的权力中心汹涌澎湃,而这股暗流的余波,何时会以何种方式,冲击到这片偏远的边郡,无人能够预料。李凌所能做的,便是坚守他的“冬藏”之策,如同一名老练的弈者,紧盯着棋盘中央的风云变幻,等待着落下关键一子的最佳时机。北地的这个冬天,注定要在极致的严寒与紧张的等待中,走向尾声。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四年,后崩,诸吕用事,秘不发丧。是时,北地靖王凌守边如故。”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四年冬,得吕后崩逝秘讯,吕产、禄等秘不发丧,图专权。凌公深居密室,召周勃、公孙阙、高顺,定策曰:这‘冬藏待机’至极。令公孙阙倾力侦伺长安日变;高顺外示松懈,内实戒严;周勃稳内政,禁泄消息;对外绝文书,慎交往。北地遂如潜龙蛰伏,静观京师大变。”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高后四年冬,吕后崩,诸吕秘丧谋权。上帝令潜藏益深,广布耳目,秘练甲兵,稳境安民,以待天时。”

*北地秘录·凌公闻丧定策:“吕后驾崩,秘不外宣。李凌令北地潜形匿迹,密探京师,内紧外松,以待时局明朗。”

(第二百七十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