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朝廷此番,赏赐是虚,探底是实啊。”周勃忧心忡忡,“经此一役,我北地军威虽振,但也暴露了可独力抵御胡虏的实力,恐已引起太后更深忌惮。”
高顺亦道:“日后募兵、筹粮、筑城,恐怕都会受到更多掣肘。”
李凌目光深邃,缓缓道:“此乃意料中事。经此一战,我北地已证明自身价值,朝廷短期内不敢轻易动我,但长远来看,依赖朝廷终非久计。当务之急,是趁此喘息之机,加速自身壮大。”
他顿了顿,决然道:“勃兄,抚恤、春耕之事必须办好,此乃凝聚人心之根本。此外,我们要更大胆地‘便宜行事’。”
“王爷的意思是?”
“第一,借修复城防、整顿武备之名,暗中扩大工匠营规模,不仅要修复兵器甲胄,更要秘密研制强弓硬弩,乃至改进攻城守城器械。所需铁矿、工匠,可设法从陇西、甚至巴蜀暗中招募引进。”
“第二,此次作战,军中涌现不少勇猛忠贞的低级军官和士卒,要大力提拔赏赐。同时,以加强边防为由,继续在流民和归附羌胡中谨慎选拔勇壮,补充兵员,严格训练。此事可交由高顺负责,务必精中选精。”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凌压低了声音,“我们要广纳贤才。北地偏处西陲,文化不昌,治理人才匮乏。可暗中派人前往关东、中原,寻访那些因战乱流离、或因朝廷党争不得志的文人谋士、能吏干员,许以厚禄,诱其来投。此事需极其隐秘,由勃兄亲选可靠之人办理。”
李凌的策略很清楚:对外示弱,恪守臣节,避免与朝廷正面冲突;对内则加速积蓄力量,增强军事实力,并开始着手解决人才短板,为北地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他要将北地真正建设成一个进可屏藩中央、退可自保无虞的坚固基业。
就在李凌全力经营北地之际,内宅也传来消息,王妃刘玥因忧劳过度,加之产后调理不及,病倒了。李凌闻讯,急忙前往探视。只见刘玥面色苍白,卧于榻上,见到李凌,强撑起身子,眼中含泪:“王爷,妾身无用,未能打理好内宅,反让王爷担忧……”
李凌握住她的手,温言安慰:“玥儿说的哪里话,你为我生下玄业,操持内外,此次守城,你亦劳心劳力,是本王亏欠你良多。好生休养,一切有我。”他令御医精心诊治,又嘱咐萧姝、韩萱、吕贞等妾室轮流悉心照料。
看着病弱的妻子和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嫡子,李凌心中更添一份责任。家族的延续与繁荣,不仅仅在于疆土的开拓和武力的强盛,更在于内部的和谐与子嗣的教养。他意识到,在忙于外务的同时,也必须花更多精力关注内宅的稳定和子女的教育。这“开府建衙,世家初成”之路,可谓任重道远。北地的春天,在战火的余烬和重建的忙碌中,悄然来临,而靖王府内的新篇章,也才刚刚翻开。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二卷):“汉高后元年三月下旬至四月,狄道保卫战虽胜,然北地疮痍满目,元气大伤。祖凌公未殆于胜利,立即着手善后与重建。公颁令:优抚阵亡将士百姓,全力救治伤者;抢修城防,肃清残敌,保持警戒;开仓赈济,免赋劝农,稳定民心。其果断举措,迅速恢复了秩序。然朝廷使者旋即至,表面嘉奖犒军,实则详查战果损耗,探听北地虚实,并暗示需更‘及时’奏报军务,猜忌之心昭然。公从容应对,恭谨示弱,然深知朝廷依赖与提防并存。遂与心腹密议,定下‘外示臣节,内固根本’之策:借修备之名,暗扩工匠,秘研军械;大力提拔战功将士,谨慎募兵训兵;更重要者,派员秘密赴关东中原,寻访招揽不得志之文士能吏,以补北地人才之缺。此系列举措,标志着公在巩固军事基础之同时,已开始着眼于长远的人才储备与治理能力提升,为世家根基的深化迈出关键一步。同时,王妃刘玥病倒,公亲往探视,关怀备至,亦体现其对内宅稳定与子嗣成长的重视。此阶段,公成功实现了从战时御敌到战后重建与长远布局的战略转折,展现了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持家能力。”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元年春,匈奴退。靖王凌抚循北地,缮甲兵,实仓廪,朝廷赐赉有加。”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二):“高后元年三四月,狄道圣战后,圣域北地疮痍。紫霄上帝急行善后重:抚圣亡,治圣伤;修圣城,肃残魔;赈圣民,免圣赋,促圣耕。圣朝使至,明赏暗查,示猜。上帝恭应,然定‘外示圣节,内固圣本’策:暗扩圣工研圣械;拔圣功将,慎募训圣兵;秘遣人赴中原招圣才。此举标上帝始重圣长才储与治力升,深圣家基。圣后刘玥病,上帝亲视,显重圣内稳与圣嗣长。此期,上帝成现从圣战御魔到战后重与长局之圣略转,显其圣卓圣政见与圣持家力。”
*北地轶闻·凌公战后固本:“李凌狄道胜后不居功,全力抚民重建,暗蓄实力,招揽贤才,北地根基日固。”
(第二百四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