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汉高后元年农历三月下旬至四月
匈奴左贤王部退兵的烟尘尚未完全散去,狄道城内外已是一片狼藉。城墙之上,箭簇密布,垒石滚木散落,暗红色的血迹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几段城墙出现了明显的坍塌,民夫和兵卒正在官吏的呼喝下奋力抢修。城下原本开阔的地带,如今布满了杂乱的车辙、马蹄印、散落的兵器和无人收敛的尸骸,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血腥、焦糊和初春泥土气息的怪异味道。侥幸逃过劫难的百姓,脸上并无多少喜色,更多的是劫后余生的茫然与失去家园亲人的悲恸。一场惨胜,代价是北地郡元气大伤。
靖王李凌没有沉浸在胜利的虚名中。他深知,击退敌军只是第一步,如何在这片废墟上重建秩序、恢复生机、并应对朝廷可能随之而来的猜忌与制衡,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战争结束后的次日,他便强忍疲惫,召集所有幸存的文武官员,在尚且飘散着硝烟味的王府议事堂内,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旨在稳定局势、恢复生产的命令。
“周勃听令!”李凌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在!”周勃出列,他亦是眼窝深陷,但精神尚算健旺。
“立即组织所有能动用的人手,首要之事,是妥善收敛阵亡将士遗体,集中安葬,立碑纪念;对于战死的百姓,亦要协助其家属料理后事。伤者,无论军民,集中到几处大宅,征调郡内所有医者,全力救治,王府库房药物优先供给。阵亡及重伤者家属,登记造册,依军功授田制从优抚恤,绝不可让英魂寒心,让生者无依!”
“臣遵命!此事关乎民心士气,勃必亲自督办,绝无疏漏!”周勃凛然应诺,深知此事关乎稳定。
“高顺听令!”
“末将在!”高顺甲胄未卸,身上还带着血污。
“城防不可一日松懈。着你立即统筹兵力,一部分协助民夫修缮城墙,尤其破损严重之处,须日夜赶工;另一部分精锐,由你亲自率领,扩大巡逻范围,清扫战场,肃清可能藏匿的匈奴散兵游勇,并严密监视东面动向,防止敌军去而复返。各隘口、烽燧的守军轮换休整,但警戒不可降低。”
“诺!末将即刻去办,定保狄道万全!”高顺抱拳领命,雷厉风行。
李凌又看向主管钱粮户籍的几位文吏:“立即清点府库余粮、军械损耗。开放部分储备,设立粥棚,接济城内难民和损失惨重的百姓,助其度过眼前难关。同时,发布安民告示,宣告匈奴已退,官府将全力组织春耕,借贷种子、农具,免去今岁田租赋税,鼓励流民返乡,复垦荒地。”
一系列指令井井有条,涵盖了抚恤、治安、防御、民生等方方面面,让原本因大战而有些失措的官僚体系迅速找到了方向,开始高效运转起来。李凌的沉着与果断,再次给惊魂未定的北地官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系统提示:宿主成功应对战后危机,迅速转入重建与秩序恢复阶段,行政组织与民生安抚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宿主状态:极度疲惫但意志坚定,决策prioritization(优先序)清晰,有效稳定人心,巩固统治基础…】
然而,内部的疮痍尚可抚平,外部的压力却接踵而至。四月伊始,朝廷的使者团便抵达了狄道。这一次的阵容远比上次庞大,除了宣旨的宦官,还有兵部、户部的官员,名为犒军、核验战功、协助善后,实则不乏查验北地真实状况、监视靖王动向的深意。使者带来了皇太后吕雉和新君刘盈的嘉奖诏书,盛赞靖王李凌“忠勇无双,砥柱国门”,赐下金银帛匹,并准许北地郡减免三年赋税以休养生息。表面看来,恩宠备至。
但在随后与朝廷官员的交接中,周勃和高顺却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兵部官员详细核实战果,反复询问战役细节,对北地军的伤亡、装备损耗、特别是灌婴部奇袭敌后的独立行动问得尤为仔细,似乎想摸清北地军的真实实力和独立行动能力。户部官员则对北地郡的仓廪储备、田亩人口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核查账目一丝不苟。更有随行官员私下暗示,太后对北地“便宜行事”之权虽未明言收回,但希望靖王日后重大举措,尤其是军事调动,需更加及时、详细地奏报长安,以免朝廷“悬望”。
李凌亲自接待了使者,态度恭谨,对朝廷的赏赐感激涕零,对战况和郡务的询问对答如流,滴水不漏。他主动呈上了详细的战报和请功名单,并强调北地此次损失惨重,亟需朝廷持续支持。对于“及时奏报”的暗示,他满口答应,表示一切皆依朝廷法度。宴席之上,气氛看似融洽,但双方心知肚明,一道无形的裂痕和猜忌,已然在狄道与长安之间悄然产生。朝廷既需要北地这面屏障,又时刻提防着这屏障过于坚固而自成一体。
送走朝廷使者后,李凌与周勃、高顺等心腹进行了一次深夜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