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汉高后元年农历四月至五月
北地的春日,在血腥与焦土的气息中艰难地萌发着生机。狄道城外的田野里,劫后余生的农夫们在那片曾经浸透鲜血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地播下希望的种子。城墙的修补工程日夜不停,叮当作响的锤凿声取代了震天的战鼓,成为这座城市新的主旋律。靖王李凌颁布的抚恤与劝农政策,如同及时雨,渐渐稳住了惶惶的人心。然而,表面的重建之下,暗流从未停息。
这一日,狄道城来了一行风尘仆仆、装扮各异的人。为首的是位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却异常敏锐的文士,身着洗得发白的儒袍,带着几名弟子模样的年轻人;另一拨则是一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手指关节粗大的匠人,与其同行的还有几个背着沉重工具箱的汉子;还有一人,独自骑着一匹瘦马,衣衫褴褛,却腰杆笔直,眼神中带着一股落魄却不屈的锐气。他们手持着不同渠道获得的、盖有靖王府特殊印记的荐书,被周勃派出的心腹秘密接引,并未惊动太多人,径直进入了守备森严的王府。
李凌在书房秘密接见了他们。没有繁文缛节,开门见山。
那清癯文士名叫公孙阙(字:子通),乃原齐国故地人,曾为某郡小吏,因不满秦末苛政及楚汉战乱中的种种倾轧,弃官游学,精通律法、算学,尤善户籍田亩管理,对钱粮运转有独到见解。他听闻北地靖王重实务、行军功授田,特来相投。
那魁梧匠人名叫墨衡(无字),祖传工匠,尤擅营造器械,曾参与过前朝大型宫室的部分工程,对攻城器械、守城弩机、乃至水利设施均有深入研究,因战乱流离失所,辗转至北地。
那独行客名叫剧孟(字:子猛),本是赵国游侠,仗剑任气,因在当地得罪豪强,遭官府通缉,一路西逃,听闻北地抗胡,靖王用人重才不重出身,故前来碰碰运气。
李凌仔细聆听了他们的自述和应对,又提出几个关于治理、匠造、御敌的实际难题相询。公孙阙对答如流,思路清晰,于钱粮统筹、安民兴利方面颇有见地;墨衡谈起器械营造,眼中放光,当场画出几种改进的弩机草图,言及射程与威力,令人心动;剧孟虽不善言辞,但谈及边境地形、胡骑习性及小股部队袭扰之术,却颇有实战心得,显是久历风霜之人。
李凌心中暗喜,此三人虽非名动天下之大才,却正是北地目前急需的务实之才。公孙阙可助周勃理清内政,尤其是战后复杂的户籍、赋税重整;墨衡的技艺若能用于军备,北地防务将如虎添翼;剧孟这类熟悉江湖和边地情况的人物,用于侦察、缉私甚至一些隐秘行动,再合适不过。他当即表示接纳,许以相应职位和俸禄,安排他们暂时安顿下来,参与具体事务,以观后效。
【系统提示:宿主启动人才招揽计划初见成效,吸引到具备实务技能的中下层人才,有助于提升领地治理与军备技术水平…宿主状态:审慎评估,量才施用,着眼于解决当前实际困境,展现出现实主义用人观…】
这批人才的到来,让李凌更加坚定了“人才立本”的策略。他嘱咐周勃,将招贤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限于文士匠人,凡有一技之长,如精通医道、善于畜牧、熟知商路、甚至通晓异族语言者,只要身家清白(或可控制),愿为北地效力,皆可暗中延揽。同时,他特别强调,对于招揽来的人才,既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待遇,也要有相应的考察和监督机制,防止良莠不齐,甚至混入细作。
就在李凌专注于内政建设与人才储备之时,来自长安的又一道诏书,打破了北地短暂的平静。这次来的不再是普通的嘉奖或询问,而是一道关于军事部署调整的正式命令。诏书以皇帝和太后的名义,重申了对靖王固守北地之功的肯定,但笔锋一转,指出并州新败,防务空虚,为加强整个北疆防御体系,决定设立“朔方都督府”,总揽并州及北地郡部分防务,任命老将虫达为朔方都督,驻节太原,有权调度包括北地郡在内各部边军,协同作战。诏书中特意提到,靖王李凌“勇冠三军,忠贞体国”,应“倾力配合”虫达都督,共御外侮。
这道诏书,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意味深长。虫达乃刘邦旧部,资历深厚,与吕氏关系亦不差,任命他为都督,既显示了朝廷对北疆的重视,又在北地郡之上设置了一个直接听命于长安的上级机构。这意味着,李凌此前获得的“便宜行事”之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日后北地军的调动、乃至大型防御工程的兴建,可能都需要向这位虫达都督请示报备。这无疑是吕雉及其幕僚为了遏制李凌势力过度膨胀,使出的又一招平衡之术。
消息传来,北地军政要员反应不一。高顺等将领面露愤懑,认为朝廷此举乃过河拆桥,担心日后作战会受到掣肘。周勃则相对冷静,劝慰众人,此乃朝廷制衡藩镇之常策,眼下不宜正面冲突,且虫达为人老成,并非一味争权夺利之辈,或可共事。
李凌手持诏书,沉思良久。他明白,这是吕雉在权力稳固后,开始着手收紧对边镇,尤其是对他这位功高震主的年轻亲王的控制。直接抗命是不可能的,那将授人以柄,正中某些人下怀。但若完全听命,北地刚刚获得的自主性将大打折扣,未来的发展必将受限。
他召集心腹,定下应对之策:表面上,对朝廷诏命表示绝对服从,立即起草谢恩及表示将全力配合虫达都督的奏章,言辞恭顺。同时,派出一支规格较高的使团,携带重礼,前往太原拜见虫达,表达北地军民对都督的拥戴和配合的诚意,主动汇报北地当前防务状况及重建困难,争取虫达的理解和支持。实际上,北地内部的军政事务,尤其是核心的军队训练、装备改良、人才招揽、经济开发等,仍按既定方针加速进行,只是行事更加隐秘,汇报朝廷时则酌情“润色”,突出困难,淡化成果。他要让朝廷和虫达看到的是一个“恭顺但需要支持”的北地,而非一个“桀骜且实力膨胀”的北地。
与此同时,李凌加强了对周边情报的搜集,尤其是对匈奴动向和朝廷内部政治风向的探听。他要知道,左贤王部退走后,匈奴王庭下一步的战略是什么?是继续西进,还是转而向东?朝廷中,吕雉的地位是否彻底稳固?功臣集团、刘氏宗室之间又有何新的动向?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北地的生存策略。
内宅之中,王妃刘玥的病在精心调养下渐有好转,但元气仍伤,需要长期静养。李凌时常抽空探望,与她说些不涉机要的闲话,宽慰其心。庶长子李玄承已能满地奔跑,咿呀学语,模样愈发可爱。嫡子李玄业也在乳母的照料下健康成长。看着两个年幼的儿子,李凌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不仅要守住眼前的基业,更要为子孙后代开创一个更加稳固的未来。家族的延续,需要财富,需要武力,更需要人才和智慧。他招揽公孙阙、墨衡等人,正是为此长远之计。
四月末,北地下了第一场透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和新播的种子。狄道城在废墟中一点点恢复着活力。李凌站在修复中的城楼上,远眺东方,目光深邃。他知道,与匈奴的战争远未结束,与朝廷的博弈更是方兴未艾。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他已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只能随波逐流的边军小卒。他是靖王,是北地之主,身边开始聚集起愿意追随他的人才,脚下是一片需要他精心耕耘的土地。贤才初聚,虽仅是星星之火,却让他看到了燎原的希望。而应对朝廷制衡的暗流,则需要更加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耐心。这个春天,北地在伤痛中孕育着新的力量。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二卷):“汉高后元年四月至五月,祖凌公‘招贤纳士’之策初见成效。首批应召者抵狄道,包括精通律法算学之文士公孙阙(字子通),擅长营造器械之匠师墨衡,以及熟悉边事之游侠剧孟(字子猛)。公亲加考察,量才录用,令其参与郡政匠造斥候等实务。此批中下层实务人才的加入,有效补充了北地战后重建急需的管理与技术力量,标志着公的人才战略步入实质性阶段。然此时,长安朝局亦未静止。为制衡北地,皇太后吕雉下诏设立‘朔方都督府’,命老将虫达为都督,总揽并州及部分北地防务,位在靖王之上。此举意在削弱公之‘便宜行事’权,加强中央对边镇的控制。公审时度势,采取‘表面恭顺,暗地自强’之策:上表谢恩,表示坚决配合;派使携礼拜见虫达,主动汇报困难,争取理解;而北地内部之建军、备武、揽才、兴利等核心事务,则加速推进,行事更为隐秘。公同时加强对匈奴动向及朝廷内幕的情报搜集。内宅中,王妃刘玥病体渐愈,二子玄承玄业健康成长。此阶段,公成功吸纳了首批贤才,夯实了发展基础;同时,以灵活务实的政治手腕,应对了朝廷的新一轮制衡,展现了其在复杂政局中维护自身利益与发展空间的高超能力。北地在内外压力下,继续沿着‘固本强基’的道路稳步前行。”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元年夏,置朔方都督府,以虫达为都督,总北边军事。靖王凌奉诏,协助防务。”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二):“高后元年四五月,紫霄上帝‘招圣贤’策见效。首应召者至狄道,有通圣律圣算之圣文士公孙阙,擅圣营造之圣匠墨衡,熟圣边事之圣游侠剧孟。上帝亲考,量才用,令参圣政圣匠圣候等实务。此批圣才入,补圣域重需之圣管圣技力,标上帝圣才略入实段。然圣朝局动。为制圣域,圣太后吕雉诏设‘朔方圣督府’,命老将虫达为圣督,总并州及部北地圣防,位于上帝上。此举意削上帝‘便宜’圣权。上帝审势,取‘表恭,暗自强’圣策:上圣表谢;派圣使见虫达,报圣难;而圣域内之圣建军圣备圣揽才圣兴利等核心务,加速,行更密。上帝同强对北魔(匈奴)动及圣朝内幕之圣情报集。圣庭内,圣后刘玥圣体渐愈,圣二子圣长。此期,上帝成吸首圣贤才,夯圣展基;同,以灵实之圣政腕,应圣朝之新制,显其在复圣局中维自身益与圣展空之圣高力。圣域在内外压下,续沿‘固圣本强圣基’之路稳前行。”
*北地轶闻·凌公招贤应诏:“李凌招揽公孙阙等实干之才,巧应朝廷设朔方都督府之制衡,外恭内强,北地根基暗固。”
(第二百四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