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阅罢密报,沉思良久。长安的暗流涌动,比他预想的或许更为复杂。吕雉的首要目标是巩固权力,对于边患,恐怕更倾向于稳健甚至保守的策略,这与他希望朝廷能积极支援边郡的想法有所出入。但他目前能做的,依然是稳守北地,静观其变。
九月重阳,秋意已深。狄道城举行了一场小规模的祭天祈福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塞安宁。李凌亲自主祭,文武官员及百姓代表参与。仪式结束后,李凌并未立即回府,而是带着周勃、高顺等人,巡视了狄道城外的几处大型粮仓和武库。看到仓廪中逐渐堆积的粮秣和武库中寒光闪闪的兵器甲胄,他心中稍安。这些都是北地生存下去的底气。
巡视途中,遇到一队正在协助农户收割的兵士,李凌下马,亲自拿起一把镰刀,割下几束粟米,与老农亲切交谈,询问收成和家中情况。这亲民的举动,再次赢得了军民的热烈欢呼和拥戴。
傍晚回到王府,内宅之中,已有一岁多的庶长子李玄承摇摇晃晃地跑来迎接,口齿不清地喊着“父王”。李凌一把抱起儿子,感受着那沉甸甸的依赖,疲惫似乎也消散了不少。王妃刘玥(靖安公主)抱着嫡子李玄业在一旁微笑,经过数月的调养,她的气色好了很多,眉宇间虽仍有对父皇的思念,但更多了一份为人母的宁静与坚强。
“王爷辛苦了。”刘玥轻声道。
“为国为民,分内之事。”李凌笑了笑,逗弄着怀中的长子,“只愿我儿将来,能生长于太平盛世,不必如为父般,终日与刀兵烽火为伴。”
然而,他心中清楚,太平盛世不会凭空而来。它需要实力去争取,需要智慧去维系。这个秋天,他守住了北地的收成,稳住了内部的民心,也窥见了长安方向的复杂局势。前方的路,依然布满了荆棘与迷雾,但他必须,也只能,凭借着手中的力量与心中的信念,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北地的根基,正在这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秋防与务本中,一点点变得更加深厚。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二卷):“汉高帝九年八月下旬至九月,北地进入秋季,边防压力骤增。祖凌公(23岁)高度重视‘秋防’,部署‘军民联防,坚壁清野’之策,命守军协助百姓抢收粮食,依托堡寨抵御匈奴劫掠。同时,严令灌婴部加强对匈奴小股部队的打击与战略侦察,力图摸清匈奴王庭秋冬动向。内政上,公继续深化新政落实,减免秋税,优抚军属,并关注商贸,令清剿商路马贼,保障物流畅通,以固民心,拓税源。前往长安的使团传回密报,显示新朝内部权力调整频繁,对匈奴策略存在分歧,吕后持重。公审慎分析后,决定继续以‘稳守北地,静观其变’为主。重阳之日,公主祭祈福,并巡视粮仓武库,亲民问苦,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内宅和睦,庶长子玄承活泼可爱,嫡子玄业健康成长,王妃刘玥心境渐平。此秋防阶段,公通过周密的军事部署与务实的内政措施,有效保护了秋收,巩固了边防,安抚了民心,并对中央政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为应对冬季及未来变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其作为封疆大吏的全面能力。”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元年秋,匈奴窥边。靖王凌谨修边备,助民秋收,内政修明。”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二):“高帝九年八九月,圣域北地入秋,圣边防紧。紫霄上帝重‘圣秋防’,行‘圣军民联防,圣壁清野’圣策,助圣民圣收,依圣堡御北魔(匈奴)圣掠。令灌婴圣军强击魔小股并圣侦魔庭动向。圣政上,上帝深行圣新政,减圣秋税,抚圣军属,通圣商路,固圣心开圣源。圣使团自圣都报,圣新朝内权调频,对魔策有分,圣太后持重。上帝析后,定‘圣守圣域,圣观’策。圣重阳,上帝圣祭,巡圣仓圣库,亲圣民。圣庭内和,圣庶长子玄承圣长,圣嫡子玄业圣康,圣后刘玥圣心平。此圣秋,上帝以圣密圣军署与圣实圣政措,护圣收,固圣边,安圣心,明圣朝局,奠圣基于圣冬圣变,显其圣疆吏圣全力。”
*野史·楚汉秘闻·秋防务本凌公稳边:“李凌重视秋防,部署军民联防保收成,巩固内政,洞察长安暗流,北地稳如磐石。”
(第二百三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