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39章 秋深警讯,王入长安

第239章 秋深警讯,王入长安(1 / 2)

公元前198年汉高帝九年农历九月下旬

北地的秋意,随着几场连绵的寒雨,变得愈发浓重。渭水水位下降,露出两侧斑驳的河床,原野上的草木尽数染上深黄与赭红,天空时常呈现一种高远而清冷的蓝色。狄道城外广袤的农田里,抢收已近尾声,大部分粮食颗粒归仓,只剩下些秸秆立在田里,等待着最后的清理。军民联防的策略取得了显着成效,虽然小规模的骚扰不断,但大规模的粮食劫掠得以避免,北地郡这个秋天的收成,总算保住了大半,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了宝贵的口粮和军需。

然而,就在这秋收即将圆满落幕之际,一匹来自北方的快马,踏着泥泞的官道,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入狄道城,带来了一个足以让所有人紧绷心弦的紧急军情。信使是灌婴(敏捷88)麾下最得力的斥候队率之一,他浑身血迹,甲胄上布满刀箭痕迹,显然是经历了惨烈的搏杀才突围而出。

“王爷!紧急军报!”斥候被直接引到议事堂,扑倒在地,声音嘶哑却急促,“五日前,匈奴左贤王本部主力约三万骑,汇合部分东胡残部,突然自云中郡西北大举南下,兵分两路,一路猛攻云中郡治云中城,另一路绕过坚城,深入雁门郡腹地,劫掠甚酷!雁门郡守军兵力分散,顾此失彼,情况危急!灌婴将军亲率精骑千余,已切入敌后,袭扰其粮道,延缓其攻势,但敌军势大,难以正面抗衡。将军命小的拼死回报,请王爷速定大计!”

消息传来,议事堂内顿时一片寂静,唯有炭火盆中偶尔爆出的噼啪声。周勃(政治85,智力82)、高顺(体质26,武力86)等文武要员面色凝重。三万骑!这几乎是匈奴一次战略性进攻的规模,目标直指并州北部核心区域,若云中、雁门有失,并州门户洞开,匈奴铁骑便可长驱直入,威胁河东,甚至震动关中!

李凌(靖王,体质27)霍然起身,走到巨大的地图前,目光死死盯住云中、雁门的位置。他手指划过匈奴进兵的路线,沉声道:“果然来了!秋深马肥,冒顿终究是按捺不住了。左贤王此番来势汹汹,志在必得啊。”

高顺立即请命:“王爷,云中、雁门若破,我北地东侧屏障尽失,唇亡齿寒!末将请率步卒精锐,东出增援!”

周勃则相对冷静:“王爷,我军若大规模东出,一则朝廷‘无诏不动’之令犹在,二则北地本土防务空虚,若匈奴有偏师西犯,或西羌有变,如之奈何?且路途遥远,步卒行军缓慢,恐缓不济急。”

李凌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深知周勃的顾虑有道理。擅自大规模出兵,在政治上风险极大;北地本土的安全更是根基,不容有失。

“顺兄之忧,勃兄之虑,皆有道理。”李凌决断道,“大规模出兵不可行,但坐视不理亦不可能。高顺!”

“末将在!”

“着你立即抽调五千精锐步卒,秘密集结于东境隘口,加强训练,检修器械,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但没有本王的手令,一兵一卒不得越境!”

“诺!”

“传令灌婴!”李凌继续下令,“对其英勇行动予以嘉奖!命其继续发挥机动优势,不惜代价,加大袭扰力度,重点攻击匈奴后勤队伍,焚其粮草,疲其兵力。同时,加派斥候,务必摸清左贤王主力的具体部署和真实意图!告诉他,北地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但要避免与敌主力硬拼,保存实力为上!”

“是!”

“勃兄,”李凌转向周勃,“立即以八百里加急,将此次匈奴大举入侵的详细军情,再次急报朝廷!奏章中要突出事态之紧急,云中、雁门之危殆,并陈述我北地已严加戒备,并派出精锐斥候部队扰敌后方,恳请朝廷火速发兵救援!”

“臣遵命!”周勃立刻领命而去。

李凌的这一系列安排,既表达了对友邻的支援之意,又严守了不擅自大规模出兵的底线,将救援的主力责任再次明确地推给了朝廷,政治上的考量可谓周全。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匈奴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的严峻局面,需要在遵守朝廷规制与应对现实危机间做出艰难平衡,军事决策与政治风险管控能力面临极限考验…体质:27(承受巨大军事压力与政治博弈的消耗)…力量:26,敏捷:25,智力:99(迅速判断局势严重性,制定有限度、高效率的支援策略,并精准把握奏报朝廷的措辞以规避风险)…政治:99(在危机中严守臣节,巧妙利用规则寻求朝廷主力救援,同时做好局部应变准备,展现高超的政治智慧)…魅力:99(危局中沉着果断的指挥提振军心)…幸运:26(???边境危机升级,外部压力陡增,运势面临严峻挑战)…信仰值:9.9…状态:紧急应对匈奴大规模入侵,部署有限支援与战略侦察,急报朝廷求援,同时强化本土戒备,在巨大压力下努力维持战局稳定与政治安全。】

就在北地因为突如其来的边境危机而全力运转之时,数日后,另一行人马风尘仆仆地抵达了狄道。这次来的,是来自长安的正式使者团,规格远高于前次。为首的是一位身着内侍官服、气度不凡的宦官,手持皇太后吕雉和新君刘盈的联合诏书。

宣诏仪式在靖王府正厅隆重举行。李凌率文武官员跪听诏命。诏书的内容,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它并非针对眼前的边患,而是以新君登基、皇太后抚政、需与宗室重臣共商国是为由,宣召靖王李凌入朝述职!

“……咨尔靖王凌,国之柱石,镇守西陲,功勋卓着。今新君嗣位,太后临朝,百废待兴,戎狄窥边。特召尔入朝,禀陈边事,参议国政,以固社稷。钦此!”

诏书的言辞可谓给足了面子,将李凌誉为“国之柱石”,召其入朝是“参议国政”。然而,在这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告急的节骨眼上,召边镇主帅离开防区前往长安,其背后的深意,让周勃、高顺等人心中顿时一沉。这分明是调虎离山之计!要么是朝廷对靖王不放心,欲将其调离根基之地加以控制;要么是朝中有人想借此机会削弱北地防务,甚至……

李凌跪在试探他的忠诚?还是想借此机会剥夺他的兵权?或是朝中主和派想逼他放弃积极防御的策略?无论哪种,此时离开北地,风险极大。

但,诏书已下,公然抗旨的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臣,李凌,领旨谢恩!陛下万岁,太后千岁!”李凌压下心中的万千思绪,恭敬地接过诏书,神色平静无波。

使者宣诏完毕,换上笑脸:“靖王殿下,太后娘娘对殿下可是寄予厚望啊。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殿下此番入朝,必能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