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菩提解惑(2 / 2)

“扫心?”赵南眼睛一亮,“师傅这话,是什么意思?”

“尘在外,是落叶,是灰尘,是院子里的杂物;心在内,是杂念,是欲望,是心里的烦恼。”慧明解释道,“师叔每天扫地,扫的不只是院子里的尘,更是心里的尘。他扫地时,心里不想‘今天要扫多快’‘明天要不要休息’,只想着‘这一块石板要扫干净’‘那一片落叶要归到墙角’,扫着扫着,心里的杂念就像灰尘一样,被扫走了,心就干净了。”

他拿起赵南手里的菩提叶,擦了擦上面的一点泥土:“施主看这叶子,沾了泥,擦一擦就干净了;人心沾了杂念,也得‘擦一擦’,才能干净。师叔用扫地擦心,贫僧用种菜擦心,施主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擦心——比如施主会医术,看病时不想‘这病能不能治好’‘病人会不会谢我’,只想着‘怎么把病诊断准’‘怎么把药开对’,这就是在擦心;施主会弹琴吹箫,奏乐时不想‘这曲子弹得好不好’‘别人会不会夸我’,只想着‘把音吹准’‘把情传出去’,这也是在擦心。”

赵南听得心头一震,像是被人用手指戳破了那层雾。他想起在柳林镇给人看病,起初还想着“用什么药能显本事”,后来见了林素问的坚持,才只想着“怎么救人”;想起在竹林和墨尘合奏,起初还想着“箫声能不能跟上琴音”,后来沉浸其中,才只想着“怎么让音和情融在一起”——那些时候,他的心是静的,是干净的,也是最通透的。

“原来如此……”赵南喃喃自语,指尖的菩提叶仿佛也有了温度,“我之前总想着‘修行要得到什么’,却忘了‘修行要放下什么’。放下杂念,放下贪念,放下执念,心净了,路自然就清了。”

“正是这个理。”慧明笑着点头,“贫僧没读过多少经,说不出大道理,只知道‘心净无尘’四个字。就像这菩提树,不管外面刮风下雨,不管香火旺不旺,它都只是安安静静地长着,叶子落了又长,从不多想,也从不抱怨,所以能活三百年,能让人在树下静心。人心若是能像这树一样,安安静静,干干净净,还怕看不清修行的路吗?”

这时,远处传来觉能的喊声:“慧明师傅!觉远把水缸打翻了!”

慧明站起身,笑着对赵南说:“施主慢慢想,贫僧去看看那两个小家伙。”说完,就提着竹篮匆匆走了。

赵南坐在树下,看着慧明的背影,又看了看眼前的菩提树。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像是在附和慧明的话。他捡起一片落叶,放在手心,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张老伯的脸,林素问的笑,王虎的护身符,墨尘的琴,慧觉老僧的扫帚,还有慧明手里的青菜……这些人和事,以前觉得是红尘中的羁绊,现在才明白,都是擦心的布,是让心变干净的尘。

他内视丹田,那枚被《封灵诀》压制的金丹,此刻正发出柔和的光,表面那丝最后的滞涩之气,像是被风吹散了一般,彻底消失了。金丹旋转得更稳了,气息也更圆融了,像是与天地间的灵气融为了一体,自然而然,不燥不烈。

“尘在外,心在内,常扫之,心净无尘……”赵南轻声念着这句话,心里的迷惘彻底散去了。他终于明白,修行不是为了变强,不是为了长生,而是为了让心变干净,变通透,能看清世间的真相,能守住自己的本心。就像慧觉老僧扫地,扫的是尘,修的是心;就像这菩提树,长的是叶,修的是静。

这时,慧觉老僧提着扫帚从山门方向走来,依旧是慢腾腾的步子,依旧是专注的神情。他路过菩提树下,看了赵南一眼,见他眼神澄澈,没有了往日的迷惘,便微微颔首,继续往大殿方向扫去。

赵南站起身,对着慧觉老僧的背影恭敬地行了一礼。他知道,这棵菩提树,这位老和尚,这位知客僧,还有栖霞寺的晨钟暮鼓,都已经帮他解开了心里的结。他的红尘炼心,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他的道心,也终于像这菩提叶一样,干净、通透,没有了尘埃。